作為儒家“五經之首”,道家“三玄”之一的《易經》,解說者層出不窮,致使許多學習易經的人茫然不知頭緒,但凡研究《易經》者都離不開“理、象、數”這三則。這三則說簡單是簡單,說難也難。如果只從字面意思去理解當然簡單,但如果要學通就不容易了。
要了解這三則,首先要知道它發(fā)展的源流?!兑捉洝纷铋_始是一本卜筮心得總結,并沒有我們現(xiàn)代這么廣泛的內容。我們今天學習《易經》的方向和周文王當初創(chuàng)作出六十四卦的方向是不太一樣的。當初《易經》是純粹用來占卜的,而現(xiàn)在卻更多包含了哲理的范疇。這種現(xiàn)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眾所周知,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易經》是由《系辭》和《易傳》兩個部分組成。一開始并沒有《易傳》,據說這是孔子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悟創(chuàng)作的。因此我們今天能夠在《易傳》當中找到非常多儒家思想的身影。這算是三則的萌芽,之后人們開始從更多角度研究《易經》。
時間一直拉到宋朝。宋朝雖然軍事不行,但經濟文化卻遠遠超過了其他朝代。我們今天所接觸的傳統(tǒng)文化,其實大部分是經過了宋朝思想家們改造過后的產物。就連《易經》也是一樣的?!袄硐髷怠边@三則就是在這一時期得以確立。南宋的朱熹推行理學,在研究《易經》方面也推崇以理為主。這個觀點一直影響到了現(xiàn)在。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三大經典問題,即:“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往哪里去?”中國的先賢們沒有提出這種問題,但是提出的三則卻能夠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這三則的內涵。
首先是理,宇宙間所有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們在這里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規(guī)則。因為這種規(guī)則的存在,所以事物都按照這個理的規(guī)則發(fā)展變化。人從哪里來?就是從這個理得規(guī)則中演變而來。無論是生存還是死亡都有它包含的道理在。
再者是象,顧名思義就是形象。無論是存在或不存在的東西它都存在著一個象。就拿人來說,他有五官、外貌、身材等具體形象,也有父母、孩子、同事等等的社會關系形象。你是誰?你就是這些形象結合在一起的人!
最后是數。古人掐指一算便能通曉過去未來,就是因為明白了易數的緣故。一個時鐘剛剛被制造出來就注定了指針能夠走多少圈,這個時鐘能用多久,這就是它的數??梢哉f了解了事物的數,它未來的發(fā)展變化也就全部掌握了。人要往哪里去?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含義一說出來人們都很容易懂,但是學通卻沒有那么簡單。大多數人窮其一生也不能夠把其中一項完全摸透。看到這里很多人就會問了:難道就沒有一個人完全學通這三個法則嗎?答案是有的,宋朝的邵康節(jié)就是這么一個人。
人處在世界上,與這個世界的關系不停在變,只要發(fā)生了變,便包含了它的理、象、數。人的智慧如果懂得了事物的理、象、數,就會知道這個事物的變,每個現(xiàn)象到了一定的數,一定會變,為什么會變,好比水溫升到100攝氏度的時候會沸騰,水溫降到零下攝氏度的時候就會結冰,量變成質變,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這些,就萬事通達了。理、象、數通了,就能知變、通、達,萬事預知了。
人生的樂趣就在于不斷地探索前進,我們大部分人一輩子能把《易經》學會一半就很不錯了。學習易經在于樹立端正的人生態(tài)度,開啟辯證觀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