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但是到了近代,由于社會形態(tài)、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裹足不前,造成傳統(tǒng)文化并沒有與時俱進,在社會大分裂,大動蕩和各種代表先進或落后的政治集團爭斗中,傳統(tǒng)文化成為落后政治集團抱殘守缺的愚民工具,于是,以陳獨秀為代表,中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鞭撻,為民主與科學在中國扎根,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層面的根基。然而,民主與科學的根尚未扎牢,中國就迎來了千年未有的變局,日本大舉入侵,國共爭雄,歷史為中國人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當新文化的戰(zhàn)斗烽火已然熄滅的時候,當社會迎來“小康”之治的時候,一股傳統(tǒng)文化熱沖擊了中國,百業(yè)待興,思想綻放,中國的知識分子,并沒有放棄自五四以來先賢們的歷史使命,在這股文化熱中獨立的思考,并繼續(xù)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著自己的學術努力與批判弘揚。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審視和解讀,已經(jīng)從新文化運動的絕對否定轉向整理、批判和弘揚。正如西方有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中國有自己的老子、孔子、孟子等一大群燦若星漢的思想大師。正如歷史不容假設和抹煞一樣,中國的知識分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審讀,有了更為理性和冷靜的思考。傳統(tǒng)文化畢竟是哺育、滋養(yǎng)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畢竟孕育了盛唐雄漢的崢嶸氣象,畢竟由一定的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規(guī)定并限制著,為什么要將中國近代的落后、愚昧全部歸結在傳統(tǒng)文化上呢?于是,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有利于中國發(fā)展、社會進步的使命,又一次責無旁貸的落在知識分子的肩上。但是這個使命并不好完成,新儒家在中國大陸遭到壓制和在東南亞受到重視就已經(jīng)清晰的表明:當傳統(tǒng)文化背上惡名并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文化無意識的時候,想為其正名是極其艱難的。特別是一些研究中國語言的學者,一方面從傳統(tǒng)文化中受到滋養(yǎng),一方面又以絕對的否定文化為其安身立命的學術方向。這些人雖然不多,但影響力頗大,所以傳統(tǒng)文化中一部分優(yōu)秀的文明因子被商業(yè)化運作提攜起來以后,整個傳統(tǒng)文化的印象,并沒有在民眾內(nèi)心深處留有一個正確的整體印象。
因此,找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魂魄,找到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找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印象。有什么樣的整體印象,就會規(guī)定著對文化的總體評價傾向。
在論及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問題上,有人認為是專制皇權文化。有人認為是史官文化,這在一定層面揭示了文化的反映性特點,其實專制皇權屬于制度層面,史官文化屬于社會層面,都不是從純文化的角度看待中國文化。
有一種提法,從《易經(jīng)》中引出一個句子:“天地之大德曰生?!庇谑钦f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是生的文化。但是當問到中華民族何以生生不息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說不清了。
我以為,要論及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本質(zhì),必須在答案中蘊涵中國何以千年強盛不衰,何以遭受百年屈辱的原因,這個原因,正是人們一直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整體把握不足,才造成的一種文化無意識,這種文化無意識造就了中國的千年輝煌,也因為這種文化無意識的無意識逆轉,造成了中國的百年沉淪。
我的答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
一,“和”的概念
和的概念是與金木水火土五行說一起產(chǎn)生的,古人認為“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生萬物?!保ā秶Z·鄭語》)和是萬物得以生成之道。
鄭桓公曾問史伯,周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史伯認為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周王只聽取相同的意見,排斥相異的意見,所以一定會導致衰落和滅亡。史伯還提出“以他平他”的方法,把相異的東西有機結合就能產(chǎn)生新事物,若是相同的東西相加,那就太單一而沒有發(fā)展了,就會犯“以同裨同”的錯誤?!秶Z·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币馑际钦f,“和”是將性質(zhì)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謂“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長、發(fā)展;“同”是將無差別的事物湊合在一起,即所謂“以同裨同”。
曾子則把和比作燒湯,“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命之,以平其心?!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运飦硌a自己的不足,把太多太猛的方面減弱一些,這才有和的境界。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這句話則直接指出陰陽相沖為和,用辯證法的思想來解釋,就是指出和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認差異、矛盾,在差異的基礎上形成的“和”,才能產(chǎn)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僅不能使事物得到發(fā)展,反而會使事物衰竭。
和必須與中庸聯(lián)系起來,才能更好的把握這種傳統(tǒng)思維。中庸,中指居中不偏,無過無不及;庸指平常,要切合實際,易于實行。做到中庸就要“執(zhí)兩用中”,執(zhí)兩是指把握事物的兩端,明白矛盾的兩個方面;用中,指在矛盾的對立面中尋找他們的統(tǒng)一、和諧和平衡。
建立在中庸基礎上的和,是重視對立面的不同即斗爭的和,是以斗爭性作為自己存在前提的和。
二,“和”的圖騰與民族
圖騰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皥D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系,于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fā)生了關系,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fā)生過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龍、鳳凰、麒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這三種圖騰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尊崇不一樣,但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商朝時以鳳凰為民族的圖騰崇拜,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史記》中記載的箕子被周武王封在朝鮮,至今朝鮮以鳳凰為吉祥物,衣尚白色。
龍是中華民族時間最久的圖騰了,它馬頭、鹿角、蛇軀、鷹爪、鱗身、魚尾、虎腿,看起來沒有一件構成不是別的動物,但又形成自己獨特的生命形象。鳳凰雞頭、蛇頸、燕領、兔背、魚尾、五彩色、六尺多高。麒麟形如鹿、獨角、全身鱗甲、尾似牛,同樣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和的產(chǎn)物。
這三種圖騰,都有力的證明了中華民族的早期融合。民族在交往和戰(zhàn)爭中合體,各個民族各取一個象征代表自己,于是就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綜合圖騰。
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經(jīng)歷三次高潮。
第一次,從春秋戰(zhàn)國至秦,約五百年,是以中原周圍各族吸收“諸夏執(zhí)族”的大融合。結果是:楚人、吳人、越人、東夷人、西戎、南蠻、北狄與“諸夏之族”融合成漢民族。
第二次,從南北朝到唐初,約四百年。其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前趙、后越、前燕、前秦等十六國,逐漸也漢化,最后融入漢民族。
第三次,從五代十國到明初,約五百年。女真、契丹、西夏、沙陀等少數(shù)民族進入西北和北部許多地區(qū),經(jīng)過五代十國,也與漢民族同化,以至元朝統(tǒng)治者將這些被征服的遼、金、西夏人通稱為漢人。
滿清入關后開始了中華民族的第四次融合。
猶太人曾經(jīng)是沒有國家的流浪漢,在宋代有大批猶太人進入中國,曾向宋王朝進貢,宋王告訴他們:“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辈①n趙、李、張、高等17姓。這批猶太人完全漢化了。世界上猶太人被成批的漢化,恐怕就此一例,這也說明了以和為貴的漢文化的強大的融合和消解的力量。這種極強的民族融合力,得益于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以及對和的觀念的理解。
三,“和”的文化
從漢朝開始,中國就開始與世界交流,除了與周邊國家朝鮮、日本、越南、緬甸有各種聯(lián)系外,與南洋群島、馬來半島交往也很頻繁,著名的“絲綢之路”也是那時候開通的。
唐朝與世界文化的交融更是空前,李白題詩:“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見,外國人在中國開店很普遍。當時,唐朝的國子監(jiān)和太學,接納二萬多外國留學生,盛況空前。唐朝人對于外來文化廣泛吸收,胡裝、胡食、胡舞盛行街頭,漢人“大有胡氣”,豪爽而剛健,以至于“洛陽家家學胡樂?!?br />
越是大開放、大交融,就越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全唐詩》詩歌多達48900首,詩人2300余位,唐代歌舞場面也十分壯觀,唐玄宗時的《上元樂》,舞者多達四百余人,氣魄宏偉,富麗堂皇。和的大氣魄必須以開放的文化政策作手段,正是這種開放、交融,才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域文化的廣泛吸收,才能全面豐富自己,形成盛唐雄漢的崢嶸氣象和中國文化的黃金期。
儒釋道三教合流,標志著華夏文化走出大陸而成為東亞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化外域文化的極其燦爛的一頁,也是中國文化和的精神的一次典型體現(xiàn)。
印度佛教中國化,產(chǎn)生了雙重結果:一是佛教被改造,成為中國式的佛教即禪宗,與印度本土的佛教有質(zhì)的區(qū)別。另一個是佛教和儒教合一,推進儒學變革,走出了子學和兩漢經(jīng)學的框架,形成了宋明理學,創(chuàng)立了自身的心性本體論。宋明理學與禪宗波動了整個東亞,使華夏文化圈成為現(xiàn)代所說的東亞文化圈。
從理論上講,外來文化要能夠流行,必須和本土的文化相互接軌才能實現(xiàn)。顯然,印度本土佛教的教義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矛盾和沖突,主要是與忠孝入世三個中國固有的觀念相抵觸。但中國文化以建立在中庸基礎上的和,以重視對立面的不同即斗爭的和,以斗爭性作為自己存在前提的和的精神,改造了佛教。佛教主張出世,回避政治,對君王父母無須下跪,無須盡忠盡孝,出家以后不得婚配,正好觸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tǒng)觀念,于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佛以普渡眾生為己任,不入世如何普渡。既然佛陀主張“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自然可以把盡忠入世看作是入地獄的過程。因此佛法自在世間,不離世間也可覺,改變了佛教不入世的佛規(guī)。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佛教的“淫罪”是限于不正當?shù)哪信P系,并不限制正當?shù)幕橐觯彝ゲ皇浅煞鸬南拗埔蛩?,居士既可以有家生兒育女,又可以修道成佛?br />
和的精神,塑造了和的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千年輝煌。
四,“和”與中國的未來
明朝中后期以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漸沉淪。雖然還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雖然利瑪竇已在萬歷年間開始“西學東漸”,傳教并教授天文力學地理等自然科學,但是中國統(tǒng)治政策已經(jīng)保守和封閉,到了清朝英使馬葛爾尼1793年來華,送來禮物西瓜炮、銅炮、火槍、西洋船等29種,仍沒有引起執(zhí)政者的重視。
在文化思維上,傳統(tǒng)文化顯示了它的先天不足。主要有:一,中國重經(jīng)驗和直覺,西方重抽象概念;二,中國重了悟,西方重實證,三中國重類比推理,西方重歸納和演繹推理。
比如墨家?guī)缀螌W和歐幾里德幾何學。墨家?guī)缀涡纬伞岸恕?、“尺”、“區(qū)”、“中”、“平”、“因”、“櫻”、“間”、“次”、“博”等概念,而歐幾幾何則形成“點”、“線”、“面”、“長”、“寬“、“高”、“在……之上”、“在……之間”、“疊合”等等。顯然,這兩家的區(qū)別是經(jīng)驗公式和抽象公式的區(qū)別,點線面等已經(jīng)擺脫了“端尺區(qū)”的直觀性和形象性。
邏輯系統(tǒng)也如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類比推理,比如《易經(jīng)》的乾卦,“乾”可以是天、君、父,陽等等,相互之間可以轉圜,雖然這樣會引發(fā)許多天才式的聯(lián)想,富有創(chuàng)造性,但缺乏嚴密性與科學性。
西方重歸納和演繹。在培根“歸納三表法”和穆勒“歸納五法”中系統(tǒng)化,上升為經(jīng)驗論和實證主義的方法系統(tǒng)。演繹法在亞里士多德、布萊尼茨、笛卡兒、康德的學說中系統(tǒng)化,形成先驗論和公理化的方法系統(tǒng)。
愛因斯坦把西方科學思維基礎歸納為形式邏輯和實驗,形式邏輯使概念確定,實驗使概念具有數(shù)學定量化的公式,并可最終對正確錯誤進行裁決。
所以中國的科學成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出現(xiàn)了怪現(xiàn)象,那就是我國漢唐在工程建設方面遙居世界之先,卻沒有力學;有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天象觀察,卻沒有天體運行規(guī)律的科學;有哈雷慧星的最早最多的觀察記錄,而計算出哈雷慧星速度的,卻是哈雷和牛頓。
回溯歷史,儒教和佛教沒有合流的時候,儒教沒有自己的心性本體論,佛教的傳入,給了儒教一個本體的東西。俯瞰今朝,當東西方思維方式出現(xiàn)明顯的不同時,也應當秉持中國文化的和的精神,積極學習和融合。
可惜!中國的千年榮耀,正是在和的精神下迎來了歷史的輝煌,中國的百年屈辱,正是背離了和的精神而遭遇了歷史的沉淪與浩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一個“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