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寺院中,尚須禪師的兩位小弟子正一起坐在繁茂的大樹下乘涼??墒遣恢獮楹?,他們倆忽然吵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兇,誰勸也不聽。
聽到有弟子在爭執(zhí),尚須禪師走了出來??吹綆煾高M(jìn)了院子,兩位小和尚才滿臉意猶未盡地止住爭吵。
“你們?yōu)楹螤幊巢恍莅。?/span>”尚須禪師問道。
兩弟子知道自己犯了“執(zhí)”的毛病,所以就都不說話,只是低著頭等候師父教訓(xùn)。不想尚須禪師并不生氣,只是像洞明一切似的問道:“你們是否爭出了什么道理呢?”兩弟子對視一下,又各自沉默了。
“看來你們是沒爭出什么道理來,”尚須接著說道,“既然這樣,我就給你們講一個道理吧。有這樣兩句詩,說‘綿綿陰雨二人行,奈知天不淋一人’。你們說說看,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
立刻,兩位弟子活躍起來。第一個說:“因?yàn)檫@兩人中一個穿了蓑衣,另一個沒有穿。”第二個弟子立即反對道:“即便穿了蓑衣,走在雨中也還是會被淋。所以,‘不淋一人’應(yīng)該是說一個人走在房檐下無雨之處,另一個走在道路中間有雨之處。”
“有風(fēng)的時候,房檐下也未必就無雨,所以你的解釋也不對!”第一個立刻接道。
“那你穿了蓑衣就更不對了,蓑衣也是衣,布衣也是衣,為什么穿了蓑衣就不會被淋呢?”第二個挑戰(zhàn)似的接應(yīng)著。
“蓑衣跟布衣怎么會一樣呢?蓑衣……”第一個弟子長篇大論地解釋了起來。
可想而知,圍繞著蓑衣能不能避雨以及怎么樣避雨,他們又展開了爭論。
“好了,”尚須禪師制止了他們的再次大戰(zhàn),“看看自己爭執(zhí)到何處去了吧。還有,你們?yōu)楹畏且獔?zhí)著于‘不淋一人’的文句呢?它不也可以理解成‘二人都被淋了’嗎?”
聽到這句話,兩弟子面面相覷,頓時若有所悟。
過分執(zhí)著于一言一詞,或者是概念上的爭論與辨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自己的初衷,遮蔽世界的真相,而更重要的是,這沒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