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幼兒撒謊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因害怕訓斥、打罵而說謊。小孩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尤其是家里剛買回來的東西,非要親手拿一拿,仔細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壞了東西,這時孩子內心緊張而有恐懼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訓斥和打罵,不知不覺地開始說謊。有的孩子在做錯事情以后,內心會受到一種壓迫,擔心受罰而誘發(fā)其說謊。 2、父母的錯誤導致的說謊。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例如: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常愛哭鬧著不去,有些父母總愛說:“今天就去一次,明天就不去了。”可事實并非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說謊是很正常的,無形中從父母那里學會了說謊。另外,父母對孩子及其他人說謊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比如,孩子說了謊,父母沒有及時指出來并給予批評教育,對其他人類似的情況也不表示反對,沒有提出自己正確的見解。孩子從父母的態(tài)度中看不到一個是非標準,只能接受父母的態(tài)度,認為說謊沒什么不對。比如,當小孩子間相互打架時,如果父母直接問到“是不是他先打的你?”或者孩子不愿去幼兒園時,媽媽往往很焦急問“是不是肚子疼?”這些帶有傾向性的問話往往會使小孩子為了某種理由或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刺激說謊的行為產生。 3、自卑導致說謊。有些孩子因學習成績方面的原因常得不到老師的表揚,在同學中也不引人注目,孩子會有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比如10歲的小佳就是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孩子,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他謊稱假期父母帶他去看了大海,還坐了大輪船,同學們都圍著他好奇地問這問那,在大家羨慕的眼光中他得到了一種重視。 4、大部分兒童由于愛幻想,經常把想象中的或期望的事情當作真實的內容加以表述,這通常并不是撒謊,而只是由于認知和發(fā)展的限制,難以把理想與現實區(qū)分清楚,對于這種情況,成人不要把他們指責為撒謊。 5、兒童愛撒謊也與他期望獲得重視有關,他們經常通過夸大事實,用吹牛的方式來吸引他人對自己的注意,希望借此來發(fā)展和鞏固自己在同學或家庭社會關系中的地位。 6、家庭中父母與孩子間缺乏民主、信任與溝通,是造成兒童撒謊最為多見的原因。因此,父母對于自己的言行和態(tài)度都應加以注意和留心以避免孩子用謊言為自己辯護的心理動機,不應為孩子提供說謊的機會,做孩子做出誠實的榜樣。一旦發(fā)現孩子有說謊行為,應給予及時的分析,避免嚴厲的責罰,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和愿望,幫助他們認清現實和內心的希望,讓孩子了解沒有必要向父母撒謊。 7、孩子是很容易被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父母無意識的行為也極容易造成孩子學會說謊的可能性。當孩子不聽話時或者父母想讓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經常會做出一些承諾而不做出兌現。例如,孩子打針時,父母會騙他們說打針不疼;還有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會說你如果安靜些我就給你買禮物,卻不付諸實踐。這些舉動往往在父母的不經意間對孩子產生影響,既降低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程度,又促使了他們撒謊行為的產生。 8、逃避責備:孩子因做錯了事,怕被人責備而說謊。孩子學習成績下降時,說謊是最常見的事例。一個男孩子告訴父母他的數學考了95分,但家長發(fā)現成績單有改動的痕跡,去同老師核對后才知,原來他把75分改成了95分。 為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幼兒撒謊的類型有以下六種: 1、想象型。兒童具有好奇心強和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頭腦里不時滋生一些幼稚的夸張和爛漫的想法。 2、自慰型。兒童往往好勝心強,將自己的幻想等同于事實,以此來彌補自己幼小無能的不足,達到自我安慰。 3、虛榮型。編造謊言,想嘩眾取寵,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4、模仿型。孩子辯別是非能力差,若大人間出現不誠實行為,孩子就會不自覺模仿。 5、俠義型。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時會包龐伙伴的錯誤行為而說謊。 6、被迫型。孩子犯了錯誤,做了錯事,事后承認了錯誤,講明了事實,反而得到家長一頓訓斥、打罵。下次再遇到同樣情形,因怕受責罰,便以說謊作為自己的手段。 步驟三: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幼兒的撒謊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處理呢? 一旦發(fā)現孩子說謊,不要立即訓斥,而是若無其事,可以在孩子面前有意識地表揚親戚或朋友的孩子做錯了事,誠實地講了出來就是好孩子,就能得到原諒甚至表揚,以此來啟發(fā)誘導。一般情況下,孩子知道做錯了,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往往都會主動地講出來,你表揚他誠實的同時,告訴他以后怎樣才能不再做錯這樣的事,并可以用“狼來了”這類童話故事告訴他,說謊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對那些經常說謊的孩子,家長要認真分析其說謊的原因,摸清其說謊的規(guī)律,不要輕信孩子的話,發(fā)現是諾言,應及時揭穿,讓孩子知道說謊是騙不了家長的。否則,孩子就會覺得家長是“好騙的”、“可欺的”,膽子越來越大,謊話越說越多,越編越像。 ●不要一味打擊 當發(fā)現孩子說謊后,家長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一味的打罵、訓斥等簡單的教育方法,只能將孩子推向愿望的反面。對孩子的話不能偏聽偏信,必要時應作一番調查、核實。有不少孩子是發(fā)現自己做了錯事,又怕被父母責罵才說謊;如果家長再一味打罵,反而事得其反,要分析前因后果,發(fā)現及時,糾正及時,不至于把謊越說越大。應循循善誘,向孩子指出說謊的危害性,讓孩子在內疚中知錯,在鼓勵中改錯。 此外家長還應該掌握一些兒童心理學,分清孩子的話究竟是幼稚的想象,還是故意說謊,兩者之間有質的區(qū)別,對待也要加以區(qū)別。 ●豐富孩子的知識面 兒童知識面窄,愛幻想,常將幻想中的事同現實中的事混淆起來,分不清事情的真假,其實這只是一種想象,是說謊的假象,對待這種“吹牛”,家長應該善于利用,首先鼓勵、表揚他們創(chuàng)新的想象力,抓住機會,通過一些小故事,身邊的客觀事物,或通過書本、電視等一些直觀手段,讓孩子取得正確的知識,讓他們從小能比較正確、公正、客觀的看待事物,不能一切想當然。 ●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有虛榮心和好勝心,他們由于不具備道德評價能力和應有的社會價值感,因此,免不了使好勝心轉變?yōu)樘摌s心,從而導致說謊。因此從小要培養(yǎng)孩子正確健康的競爭觀念。通過平時的言傳身教,講故事,分析身邊小事,說明一些做人的道理,從平時的一些小事嚴格要求,讓孩子了解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做了錯事會對自己對別人產生怎樣不良影響,不良后果。讓孩子明辨是非,不應該做的事不做,不誠實的話不說,當無意中做了錯事,懂得誠實是一種美德,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 ●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與說謊的孩子為伍會染上說謊的劣習,所以要教會孩子選擇“益友”。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 家長無端懷疑孩子的誠實,會導致他的心理發(fā)生不良變化,從委屈、埋怨逐漸發(fā)展到不服,甚至報復。有的孩子故意用搗蛋的行為表示他們的反抗,這種逆反心理會加重家長與子女之間相互不信任,反倒為孩子說謊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 ●關愛孩子,尊重、信任他。 如: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民主的生活環(huán)境;對孩子的期望不過高;有關孩子的事情讓孩子參加討論;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不說謊。 ●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 對孩子多表揚,少批評。多稱贊和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特別是當他有表現誠實的行為時,應予以特別關注,盡可能幫助他解決問題,使其懂得誠實的價值。 ●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家長平時要善于發(fā)現問題,消滅問題于萌芽狀態(tài)。處理問題時要和風細雨的耐心教導,注意孩子的神情、動作和言語,搞清楚事情發(fā)生的經過,將孩子的有意說謊和無意說謊區(qū)分開來。幫助孩子分析導致說謊的原因,及其可能產生的后果,讓孩子在擁有足夠安全感的情況下,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培養(yǎng)孩子承認錯誤的勇氣。 ●家校結合,發(fā)揮合力的功能。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是產生不誠實行為的主要原因。教師與家長的各自為戰(zhàn)給孩子說謊行為提供了有空可鉆的機會,家長應經常主動和老師聯(lián)系,共同配合,使孩子真正家校表現一致,不說謊。 ●以身示范,讓孩子積累正面的道德經驗。 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一個人在思想品德上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形成的道德觀念,對一個人品德的成長影響極大。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為成人必須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讓孩子在家庭學習、日常生活、人際交往、游戲玩耍等過程中多積累一些正面的道德經驗。 ●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通過加強道德修養(yǎng)和有意識的社會實踐,如和孩子講講“狼來了”、“華盛頓的故事”等,引導孩子分析、判別,使孩子積極主動地進行思想斗爭和行為控制,使正確的思想和行為戰(zhàn)勝不正確的思想行為,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