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最基本的「產品價值」,是決定「價格結構」最重要的基礎;價格決定之后,營銷相關人員才能發(fā)展與顧客溝通的方法與策略,最后確立健全的價格政策。問題是,很多企業(yè)經理人都想訂出一個能反應產品價值的價格。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在消費者心中,到底具有什么樣的價值?這對于品牌企業(yè)尤其是營銷的關鍵。
營銷人員在定價時,應考慮整個營銷組合,如果價格是一項關鍵性的定位因素,則價格將影響其他營銷組合要素的決策。價格雖是為關鍵性的因素,但營銷人員仍須知道顧客的購買決策并非只以價格為考慮重點。相反的,他們是依據支付價格與所獲得利益的最佳價值來決定產品的選購。
成本系定價的下限,市場與需求則為上限。因此在定價之前,營銷人員必須了解產品的價格和需求間的關系。影響利潤三要素:銷售量、價格與成本,其間關系:
利潤=銷售量x價格-成本
定價時,首要找出與自身產品或服務與競爭對手最大的差別。接下來,就要藉由市場調查,找出這個「差異」在消費者心中值多少錢?這個價格走廊間距多大?如果產品效果好、使用易、時效長,如堿性電池,就具備為顧客省下「時間價值」;如果產品給人安全可靠的形象,如米其林輪胎,VOLVO 汽車,就具有「心理價值」。當然,所有的「事實」都必須以顧客的觀點出發(fā),確認顧客的需求、了解顧客的評價,而不是由企業(yè)自身「虛擬假設」,或依過往之市場「經驗」自認而得。企業(yè)能提供令消費者滿意的價值,而消費者也樂于被取悅享受-只要不需要付出超越太多消費者自己認知的價格即可。當然,也有些精打細算的顧客,卻愿意放棄價值,以換取價格上的優(yōu)惠。但問題又來了,顧客這么多,怎么知道他們每個人對「值得」的定義?訂得太高,損失低價取向的潛在顧客;訂得太低,則損失利潤。最后,不得不選一個看起來「剛剛好」的價錢,結果賠了市占率、又折損了獲利率。因此,「價格」不該只有一個,而該有「一組」,依照消費時間、消費者特性、消費數量等各種價值,來差別定價。什么時候該漲?那些「上架后一下子就被搬光」的產品,是訂價太低了?尤其在網絡的時代,讓消費者可以迅速比價;加上銷售過程中,殺價、折扣、促銷等因素,讓成交價下跌,廠商利潤縮水。如何訂個好價錢,讓消費者覺得「值得」花這筆錢?經理人月刊報導2008年二月,濱崎步首次亞洲巡回演唱會門票全省開賣。年輕歌迷們當時仍身陷期末考,只有大學生已經開始放寒假。一個在新竹念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一早就跑到偏遠的售票點排隊,他與朋友集資,買了4張3000元的門票,放上拍賣網站。不到1小時,第一張立刻以1萬元成交。稍后,他又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聽起來像個年輕女孩:「最便宜可以賣多少錢?」「1萬塊。」有了第一張票的行情撐腰,他毫不心軟?!改?/span>…我考慮一下?!古倰焐想娫?,網站上又傳來得標訊息──第二張票也以1萬元賣出。不到一天,他的網拍創(chuàng)業(yè)已凈賺1萬4000元,報酬率233。(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