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辦小米,我們有三家對標公司。第一家Costco;第二家,同仁堂,選真材實料,建百年老店,本質上講就是工匠精神;第三家,海底撈,學口碑,把市場營銷全部干掉。
商學院認為毛利率越高越好,其實毛利越高就是跟用戶為敵,而Costco平均毛利率才6.5%。這是一個真正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的企業(y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互聯(lián)網(wǎng),其實Costco早就做到了。
Costco,憑啥賺美國中產(chǎn)階級口袋里一半的錢
這個公司就是Costco,創(chuàng)辦時公司就說,我們這家超市任何東西只能賺1%,最高不能超過14%,如果要是14%需要CEO和董事會批準。而這25年來,從來沒批準過。
我覺得Costco本質上跟我當年做卓越的模式是一樣的。其實就這么幾條:
第一,精選商品,只賣4000個SKU。你要知道沃爾瑪至少幾十萬種,Costco精選到什么程度呢?他的合伙人說,我賣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我自己選的,家里用過的,我覺得好我才賣。比如說電視就兩種,但是質量和體驗都很好。因為賣的品種少,就跟上游廠商拼命壓單價,加6%直接到最終店面,恨不得比人家批發(fā)價還便宜很多。
第二,要有驚喜。就是每10件東西要有一件讓你覺得很驚訝:還有這么好的東西!這樣大家就全部變成了Costco的Fans。
第三,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號召它的用戶用Costco的信用卡,它能分一兩個點,利潤實際主要就來自于會員費和信用卡。
第四,服務員很少。節(jié)省人力成本,零售價比批發(fā)還要便宜。
Costco這個模式難在什么地方?因為它不掙錢,所以也融不到錢。在某次金融危機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快關門了,公司賣給一個VC了,今天創(chuàng)始人在公司是沒有任何股權的。
但是這個創(chuàng)始人還在公司管理,他的夢想就是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他根本不在乎公司是不是自己的。他用了15年的時間才讓美國人民相信Costco,因為大家都覺得無奸不商嘛,你肯定蒙我了。進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價錢,只要閉上眼睛買,這是一種“信仰”。
小米要干的,其實也一樣。第一,把東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很低的毛利率。這就是我辦小米最大的動力,就是把東西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