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夫,管理學,這似乎是兩個永遠也不會產(chǎn)生瓜葛的詞匯。但是,在“管理咨詢行業(yè)的另類”成君憶那里,漁夫與管理學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名義下找到了一條相融相通的道路。
從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管理需要以人為本,一個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管理者卻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他只能以自我為本。成君憶認為,惟利是圖的價值觀使得現(xiàn)代工商社會的管理者不理解管理學的真諦,他們也無法用他們的理論來解釋19世紀以前人類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燦爛的社會文明。例如,《管理實踐》的作者彼得·德魯克就曾經(jīng)感嘆說:“6000年前督造金字塔的那個人,肯定比今天任何一位CEO都懂得多。”
在以人為本和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矛盾中,管理成為了一道難題:為什么企業(yè)越大越脆弱?為什么高薪請不到杰出的人才?為什么忠誠的員工成了一個遙遠的神話?為什么管理技術在不斷進步,管理難題卻依然層出不窮?這些問號很久以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管理者。
現(xiàn)在,這些現(xiàn)代管理學無法打開的死結卻在成君憶的《漁夫與管理學》一書中被試圖加以“另類”的梳理。
成君憶從古人談起,他不僅不再為古人感慨嗟嘆,反而用犀利冷靜的目光重新審視和評判了那些所謂的英雄豪杰。他告訴我們,英雄的結局必然是悲壯的,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必然會失敗,這就是“浪花淘盡英雄”的真實原因。如果你是一個英雄,你必然害怕失敗。中國人喜歡把歷史比喻成一條長河,在這條長河中奮斗過的英雄們,的確猶如在驚濤駭浪中弄潮的漁夫,一個一個都被浪花淘盡了。歷史變遷中的每一個人物,包括現(xiàn)實中的你我,其實都是那個海明威筆下的那個在浪花中拼搏多日、最終只剩下一副大馬林魚骨架的漁夫。因
為我們和他們一樣,有著英雄情節(jié),渴望勝利、追求成功。
表現(xiàn)自我是現(xiàn)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然而,在管理學和管理實踐中,再也沒有比鼓吹自我主義更荒唐的事了。以追求自我實現(xiàn)為主題的現(xiàn)代文化,正是造成企業(yè)管理難題和經(jīng)營風險層出不窮的起因。管理是講究整體性的,如果管理者強調自我,就意味著把個體從整體中剝離了出來,導致個體與整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管理者越強調自我,矛盾和沖突就越激烈,管理上的麻煩問題就越是不斷涌現(xiàn)。由于職場上的每個人都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以致于企業(yè)成了老板和員工相互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間地獄。
那么,管理的另一條出路在哪里?一直以來為中外管理大師們所苦苦追尋的管理之道在成君憶那里返璞歸真。
成君憶認為,這些死結能夠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輕而易舉地找到解決之道。這個解決之道,就是原生態(tài)理論。所謂原生態(tài)理論,就是基于真實人性的管理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原生態(tài)的人才是真實的人,只有回歸人的原生態(tài),才能理解真實的人性,對于企業(yè)中的每一個員工和管理者而言,只有放下自我,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奧秘,才能為管理者視野中的人與企業(yè)找到真正的出路。
從前,教科書上說管理者要履行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管理職能,但現(xiàn)在,成君憶告誡管理者,他們要知道管理的四大職能應該是:計劃、組織、關注和幫助。他們要關注每一位團隊伙伴的需要,而不是他們的欲望;不再利用他們,而是幫助他們。管理者與團隊之間的關系也應該重新認識,團隊不再是管理者的工具,恰恰相反,管理者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團隊成員。這樣,一個公司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天堂,在這個天堂里,每個人都是最優(yōu)秀的自己,而不是《老人與海》里那個最終只收獲了一副魚骨架的落魄漁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