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吉林化工集團
地點:吉林省 - 吉林
時間:2013/10/17 0:00:00
國學研究一代宗師馮友蘭先生把人的境界分為自然之境、功利之境、道德之境、天地之境。
馮友蘭先生闡釋道: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yīng)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我常以為,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追慕圣賢,仰望圣賢,成為圣賢,也是古往今來的一種“時尚”,一種“風氣”、一種“修為”、一種“寄托”,這大約是因為成為圣賢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其實,在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diào),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因為圣賢們首先是作為“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而非“神”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所以,圣賢們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然而,圣賢們因為對于平凡和平庸的覺解和領(lǐng)悟,從而超越了“人”本來的姿態(tài),而一步步邁向神壇。
所以,中國的圣賢們大多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大多數(shù)圣賢都經(jīng)歷了超越“自然”、“功利”,走向“道德”,最終達到“天地之境”的人生歷程。然而,我們在解讀圣賢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圣賢們作為“人”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時候?qū)τ凇白匀弧?、“功利”的訴求,而更多的看到了圣賢們作為“神”的姿態(tài)出現(xiàn)時那“道德”和“天地”的高度。
圣賢們就沒有愛恨情仇嗎?圣賢們就沒有喜怒哀樂嗎?圣賢們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是否都能持守道德,圣賢們在窮困潦倒的時候手否還能積極樂觀……
我想,我們有時候一方面仰望圣賢,一方面又質(zhì)疑圣賢的原因就包括,我們對圣賢的解讀往往只停留在光芒四射的神壇上,而忽略了那些飽含七情六欲的人間路。
人間路,人間道;道可道,非常道……
圣賢之道,首先是人間之道;人間之道,必越自然、功利,而達道德、天地。只是,此次我們不再僅僅關(guān)注神壇,而是關(guān)注人間,關(guān)注走下神壇的圣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