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博弈上,理論是最實用的工具。
與宗教和哲學不同,思想,是謀定后動、隨機應變的思考結果。有企圖的思想,一旦被簡化為自圓其說的意識邏輯,就會有口號和標簽附著其上。這,便是理論。
燥亂時代,究竟是什么發(fā)起了時尚、是什么制造了流行、是什么讓大眾跟風?
理論。
這就是一層窗戶紙。
很多人都羨慕嫉妒在時尚、流行、跟風中坐收漁利的人,卻不愿去制造自己的理論。他們熱衷于聽故事、編故事。殊不知,真正成氣候的故事,都有鮮明的理論做支撐。
在道、經、技的框架下,理論處于技的層面。理論,既不高深、也不虛幻。
制造理論,只是一門小手藝。
理論可以先于實踐,想的總比做得快,先發(fā)制人、敲山震虎。厚積薄發(fā)、有感而發(fā)、先至后發(fā)的理論,不一定能打響,反而會有挫敗感,影響下一輪發(fā)動。
但無論如何,理論在群體中的命中率,比想象的高很多。即便開始階段失誤率高,用不同的理論持續(xù)試錯,聽眾的注意力也在不斷享受新的刺激,哪怕稍微有一些追隨,理論便宣告成立?;ヂ摼W時代的草根話語權,就是這么來的。
擁有草根話語權的人,有一個好聽的外號,叫“意見領袖”。
同樣一句“知識不等于金錢”,你來說,朋友圈會有幾個贊。劉德華說了,頃刻就被轉發(fā)幾萬次、評論幾千條。愛因斯坦一說,就流傳千古。
意見領袖說呢?就是網絡流行語。誰不跟著說,誰覺得就落伍。當然,正經人不會上當。理論的檔次,比草根意見要高。意見領袖只是一些日夜蹲守網絡的人,只為發(fā)聲而活。
理論,是有心人琢磨出來的工具。
公眾在互聯網時代熱衷的事情,有四種:
熱點、時尚、趨勢、未來,唯獨不包括當下。其中,追逐熱點是最可悲的。
某些事,總會因為利益被人演繹,變成好聽的故事,甚至成為熱點,被人們擁抱一番。這種狂熱,只是在回味過去。對向往未來的人,完全是誤導,情況早已變化。
如果沒有新的突發(fā)因素,所有熱點都將湮沒在歷史長河。尤其商業(yè)熱點,都不是什么大事,卻每每耗光人們那段時間的熱情,使人誤認那是正常娛樂的一部分。
當發(fā)現別人在談論“錘子手機”或“冰桶實驗”時,沒有充分談資的人,就會惶惑地利用搜索引擎來汲取垃圾信息。只要有了見解,就抓緊時機發(fā)布出去,這是成為意見領袖的契機,雖然這種幾率小到忽略不計的程度,當事人卻不這么認為。
逃離熱點的能力,在群體愚蠢中,不可能存在。但這種能力卻非??少F。追逐熱點和時尚的人,不死在豬窩、便死在風口。因為他們沒有任何專注力,只能永遠落伍。
他們也知道這樣很猥瑣,卻沒有勇氣單挑。當有人說站在風口的豬也能飛起來,越來越多的豬,都去找風口了。問題是:豬為什么一定要飛起來?不該羨慕鳥啊。
時尚,注定是一小撮人在利益驅動下的騙局。
每當新的一年開始,就會有不少別有用心的人,提前告訴人們哪些顏色的衣服會流行、哪些款式會風靡。他們并沒有“超能”,只有一定的話語權,終究要依賴公眾的集體愚蠢和從眾攀比,來實現所謂的預測。
最典型的謊言,便是品牌故事。人們接受了渲染,便認定率先用到價格昂貴的新一代蘋果手機,就會獲取社會認同帶來的各種補償,即便用自己的腎臟去換取,也值得。當然,割掉腎臟換手機,只是個騙人的噱頭,誰也不會這么干。商家的誘餌罷了。
這樣的誘餌,得手率永遠最高。因此,時尚的害處大于熱點。熱點是一次性的,時尚卻可以輪回。瞄準時機,總能重復上演曾經的戲法。只要披上科技外衣,還可以不斷持續(xù)。正如新手機的不斷問世。公眾只有“經常換手機”、“偶爾換手機”這兩種選擇。
憧憬未來,是人的本能。但立足于腳下是第一位的,這是絕對前提。不管是誰,只要熱衷于談未來,他就可以立即被忽略。這若不是個傻子,就一定是個騙子。
有話語權的人,始終在利用“趨勢和未來”肆無忌憚地牟取利益。因為死無對證。怎么說都沒人質疑。不確定性幫了大忙。于是,鼓吹不確定性的人也多了起來。
眼前已是眼花繚亂,所謂的“趨勢和未來”,本無多大吸引力,但人們害怕落伍。這個心理,被人抓住了。為何不“還治其人之身”呢?完全可以。我們要為別人預測趨勢和未來,而不能反過來。只要試一次,就能嘗到甜頭。至少不會再被那些專家耍弄。
前瞻,是你的專利。
但這種前瞻畢竟有道義的壓力。理論就不同了,那是對未來的理性指導。起碼能為大家提供啟發(fā)。好的理論,也可以指導自己。我在網絡營銷的多年研究中,僅僅總結了一條“搜索決定論”,就足以讓我的學生們縱橫江湖。
實際上,支撐“搜索決定論”的意識邏輯很簡單:態(tài)度決定一切,搜索結果決定消費者態(tài)度,搜索決定購買。
只是一首三步圓舞曲。頃刻間,整個行業(yè)的認知都清晰了。
作為營銷絕技,精準、雙向、隨時、一拍即合。這,就是“搜索決定論”的精華。
當然,必須是自然搜索結果。純手工操作。真正的手藝。
任何發(fā)布者、發(fā)布任何內容,如果受眾不去搜、或者搜不出來,都是竹籃打水。搜索決定一切。人們現在明白過來,也為時不晚。操作上,全都是簡單的技法。
曾有人質疑:這是電腦互聯網的理論,移動互聯網并非如此吧?
的確,移動互聯網沒有搜索。搜索技術并不復雜,甚至是初級的編程技術,可諸如“騰訊”之類的巨頭,為何不向用戶提供這個功能呢?原因很多,不可明說。
只能講:電腦互聯網致力于傳播和共享,移動互聯網專注于服務和應用。暫時還不是一回事。至少從微博和微信的對比上,可以看出巨大差異。當然,微博內容也不是正規(guī)的互聯網內容,進不了搜索引擎。碎片信息,從來都是過眼云煙。
放眼當今人工智能時代,交互是一切的技術,也是技術的一切?;谛畔⒌慕换?,只有搜索。更別說大數據。
由此,又引申出我另外一個理論“交易消亡論”:
互聯網正在消除直接交易,任何商業(yè)利益都建立在實時交互中。交互產生的間接利益,比現實中的直接交易利潤更大、成本更低。
這個理論,很普通、也沒什么創(chuàng)新,卻又在引導電子商務生態(tài)結構的變遷。不過,我這次是無心的。
從傳播學上,理論是最高端的創(chuàng)意,長期支撐市場。持續(xù)攻心為上。
從商品學上,理論是跨時空批發(fā),廉價、高效。消費者永遠需要理性引導。
理論,是營銷制高點、事業(yè)發(fā)令槍。
專利需要申請,理論卻能隨時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