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正心學苑》于周日舉辦貞觀之治國學寶典《群書治要》講座。袁立君老師本次講授的內(nèi)容源自三國時期劉恕所著的《體論》:
“夫禮也者,萬物之體也,萬物皆得其體,無有不善,故謂之『體論』”
意為古人之禮法是社會運行必須自覺遵守的秩序。人們假如不遵守這些禮法,國家、組織、團體、家庭必然混亂不堪。
古代禮法不僅僅是今天社會公德和行為規(guī)范,更涵蓋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倫關系。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人們應自覺遵守這些語言和行為規(guī)范。
選取的重點為: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則群臣知所要矣?!?br />
提醒上位者切忌好大喜功、沽名釣譽。如此首先必然導致虛榮心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傲慢心、嫉妒心、嗔恨心的增加。在這些不良心態(tài)和習氣的影響下,君(領導者)已經(jīng)失去冷靜客觀、公正公平。故此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為是不可能的。
貪圖名利的第二個禍患,在于下屬很容易投其所好。而造成真正有能力之人不斷離開。上級自以為是,下級唯唯諾諾。這樣的國家、組織好比處在一個沒有邊際的沼澤地,完全沒有方向感。盲人瞎馬一般,結果不言而喻。
所以,「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夏桀、商紂都不聽從臣子的勸告,誰勸了就賜死,最后臣子統(tǒng)統(tǒng)不敢講話,統(tǒng)統(tǒng)恭維他,最后終于亡國。
貪名的第三個禍患,在于領導者會因此忘記和舍棄自己的職責本分。最后必然招致衰敗。
貞觀二年,唐太宗曾舉梁武帝的例子為證。
梁武帝因為學習佛法與道教。但他因為過于貪名,因此父子常常講經(jīng)說法,忘記本分,荒于朝政。最后被叛軍圍攻,最后父子被餓死。
而梁武帝的另一個兒子繼位(孝元帝)。結果他又在湖北一帶繼續(xù)講《老子》,最后北方的異族又帶兵馬把江陵攻陷,君臣統(tǒng)統(tǒng)身陷囹圄。
這些教訓非常深刻。提醒上位者切忌好大喜功,貪慕虛榮。而“名”比“利”的克服困難許多。因為“利”很容易被察覺,但“名”卻難以被感知。
這些道理同樣適用于團體、企業(yè)、家庭。只要是貪慕虛榮,遲早會導致各種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