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超,楊松超講師,楊松超聯(lián)系方式,楊松超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國學智慧應用專家
5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楊松超:我們如何傳承國學(轉載)
2016-01-20 22666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認識,國學越來越“熱”。高校中專門從事國學研究的機構相繼成立,電視上涌現(xiàn)了一批講解傳統(tǒng)文化國學明星,市場國學經典著作十分暢銷,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宗旨的民間社團也紛紛成立。前不久,京城多家儒學社團、書院在北京孔廟聯(lián)合舉行了祭孔儀式。

我們該如何看待“國學熱”?“國學熱”的背后反映了人們怎樣的精神追求?今天到底該如何傳承國學?本報約請了幾位傳統(tǒng)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國學熱”體現(xiàn)了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

主持人:近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國學熱”,比如:穿漢服、行跪拜禮,讓孩子背《三字經》、《千字文》,還有各式各樣的“國學班”、“祭孔大典”等等。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彭林:近百年來,“全盤西化”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與傳統(tǒng)做徹底的決裂”曾經是許多人的真誠愿望。然而經過一個世紀的折騰,居然出現(xiàn)了回歸傳統(tǒng)的趨勢,不少民眾喜歡漢服、希望孩子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各地每年熱心舉辦祭孔、祭炎帝活動,這說明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是斬不斷的,它還有強大的生命力。

郭齊勇:我以為,國民對國學有一種需要。由于國民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太少,而國民有一種了解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需求。這正是這些現(xiàn)象的真實背景,我認為這沒有什么不好。當然,我們可以積極引導,使老百姓更加理性。

任何民族、國家的人民對自己的文化或宗教傳統(tǒng)都有了解的義務,反過來我們可以說,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或宗教傳統(tǒng)是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基礎。

五四以來,特別是“文革”以來,中國的知識人不加分析地把自己祖先的文明全部作為負面的糟粕,批判的對象,認為傳統(tǒng)文化都是現(xiàn)代化的障礙,所以,體制內的教育不僅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很少,而且還灌輸了很多片面的看法,使之成為幾代人的“共識”。這使我們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與終極關懷。現(xiàn)在出現(xiàn)“國學熱”,正是一種矯正。

陳明國學已經熱了很久了,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近代以來強加在傳統(tǒng)文化上的一些罪名,像“阻礙經濟”、“不利民主”、“扼殺人性”等不實之詞已經多少被推翻證偽。其次是人們需要尋找新的價值資源。最后是社會規(guī)模和能量擴大,需要恢復和建立屬于自己的觀念系統(tǒng)。主持人說的這幾點是這個大潮中的一些表象,它們后面深層的東西才是重要的,才是理解評價這些表象的參照和依據(jù)。

張德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舉措多為民間自發(fā)的行為,沒有官方背景。這就說明,“國學熱”或者傳統(tǒng)文化復興是整個民族最現(xiàn)實的需要。

國學教育是莊重、嚴肅的

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紀寶成認為,國學“虛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國學教育的嚴肅性。對此您怎么看?

彭林:我完全贊成紀寶成先生的看法,時下的國學熱確實是虛熱,讓人感覺氣場很亂。

究竟什么是國學?國學與民族復興的關系如何?國學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學術界并沒有形成共識。經過近百年的討伐與掃蕩,國學領域相當蕭條,大學教授中讀過《四書》者少之又少,但如今高談闊論的“國學大師”卻是滿天飛。

時下,各省各市各校多有“國學大講堂”,但多為政府的形象工程,坐而論道,不解決實際問題。有幾所高校成立了國學院,但課程幾乎都是文史哲的簡單拼湊,學生畢業(yè)后各拿各的學位。

國學是經史子集之學,其中經學是中華民族價值觀體系的載體,是國學的核心,目前各大學的國學院都沒有經學專業(yè),甚至連經學課程都沒有,遑論其他?時下很多大學辦“大款班”,毋庸諱言,實際上有不少是“斂財班”,是在開“學店”。

國學班”收費昂貴,從某種程度而言,正在成為一個暴利行業(yè),其課程設置很隨意,不僅不成系統(tǒng),沒有章法,甚至投學員之所好,開設《周易》與房地產、股票之類的課程,無聊之極。

國學的尊嚴受到調侃,這是我們非常不愿看到的局面。

郭齊勇:所謂“虛熱”、“假熱”,是我最想講的。我們體制內的教育中,有關國學的基本知識與核心價值的內容實在太少,大家不甚了了,甚至大的媒體、大的導演、主持人,在普通的稱謂與謙辭使用上,都鬧了不少笑話。

而現(xiàn)在社會上一旦有了對國學的需求,就會出現(xiàn)沙泥俱下的狀況。尤其是在商品生產的時代,很多想賺錢的人盯上了這種需求,辦了以贏利為目的的各種班,而一些媒體、影視劇等,只盯著收視率,對歷史文化實際上是歪講、邪演、庸俗化,故看起來很“熱”,實際上恰好相反,效果是負面的。

國學教育是神圣的,雖然可以用寓教于樂的方式,但是國民需要通過莊嚴的學習,理解自己的文化精神傳統(tǒng)??箲?zhàn)勝利后,為了消除日據(jù)時代皇民教育的影響,臺灣地區(qū)在體制內的教育中,加強國語、國學教育,讓所有的中學生都完整地學習了《四書》(課程與教材的名稱是《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一直延續(xù)至今。這對文化認同與青少年的德性養(yǎng)育很重要,甚至使陳水扁政府的“去中國化”不能實現(xiàn),而且臺灣的旅游者在全世界被譽為最有教養(yǎng)的一群華人。

陳明:從國學院的角度講,不少高校一窩蜂地“大干快上”成立國學院,而他們并不知在這個名頭下該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只會花錢做表面文章,我覺得這就是最大的虛熱,需要降溫。

國學班而言,我曾說過,北大、武大、中大這樣的公立重點院校,應該把人力物力集中在對國學精神的闡揚上、對國學人才的培養(yǎng)上,而不是將國學用來辦班賺錢。這是對文化使命的遺忘、對納稅人期待的背離。

至于消解國學嚴肅性和莊重性的,我認為應該是某些人利用傳統(tǒng)文化符號坑蒙拐騙的行為吧。還有一些對傳統(tǒng)理解膚淺、情感有余理智不足的行為也多少會影響國學形象。隨著時間的展開,傳統(tǒng)的回歸應該會慢慢變得健康起來的吧。

張德付:民國后,國學教育僅在高等教育(或??平逃┲胁唤^于耳,即使如此,高等教育中的國學研究也只是象牙塔里的智力游戲而已,于自身生命、百姓日用毫無關系。

國學傳承出現(xiàn)了一條巨大的代際斷裂。這也致使雖然今天民間對國學需求日益增強,而象牙塔里的學問面對這些需求竟手足無措,提不出真正具有建設性的建議來。

民間人士與這樣的學者接觸久了,自覺得其學問不足為訓,無奈之下只有暗自摸索。我接觸過一些從事兒童經典教育的朋友,他們對學院派頗不以為然。

學院派對民間的這些探索,宜抱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而不是高坐在象牙塔里予以傲慢地指點批評;更應該走出象牙塔,接地氣,感受一下民間的真正需求,反思一下學院派自身的學問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相比之下,學院派更需要一種對國學傳承的虔敬感、使命感。只有學院派與民間國學推動者合力,國學傳承才會有另一番景象。

國學教育應從孩子抓起

主持人:國學教育是否應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例如,讓孩子們從小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等,這對于國學的傳承是否有利?

彭林:中國自古就是重視教育的國度,《禮記》說:“建國君民,教育為先?!惫湃藢ν山逃绕渲匾暎霈F(xiàn)過許多優(yōu)秀的教材,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

這些教本的知識點非常豐富,而且有條理,成體系,讀起來押韻合轍,朗朗上口,易于記誦,代表了很高的智慧。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從中掌握了的應知應會的知識,受益終身。

我有一些朋友,撰寫《新三字經》、《新千字文》,試圖用以替代它們,但沒有一個是成功的,事實證明,我們至今不能超越它們。我對“三百千”的作者懷有深深的敬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們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郭齊勇:對兒童、少年的教育,蒙學教育是很好的傳統(tǒng)。從三歲到十三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家長與老師的引導下,背誦一點《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家訓》,背點唐詩宋詞、《四書》、《老子》等沒有什么壞處。

蒙學主要講的是行為規(guī)范,講品行,也講愛心——愛父母兄弟,愛鄰人、陌生人?!拔鹨陨菩《粸椋鹨詯盒《鵀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孩子們長大了,會慢慢地反芻,慢慢地理解。最近幾年,我與同事、學生編了幾套“正啟蒙”、“國學讀本”等,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們是針對幼兒、小學生與中學生的,有選擇性,啟發(fā)并幫助孩子們提高分析能力。

孩子們從小在心、性、情、才上接受國學的熏陶,一輩子受用無窮。親子一塊兒學習互動,效果更好,對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對家庭社區(qū)和諧十分有益。

陳明:《三字經》《千字文》都是非常好的蒙學教材。它不僅是一種知識,更具有文化價值,就是原來說的所謂世界觀,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也可以幫助人們養(yǎng)成一種社會人格融入這個世界。

雖然時代變化,有很多新的東西需要吸納整合,但作為一個基礎,它是很難被替代的。

袁偉時先生很反對背這些東西。理由還是五四時期那一套,認為國學和科學民主對立。這實際是錯誤的。

西方人從小讀《圣經》,但并不妨礙他們接受科學民主。至于背誦有無必要、不懂或似懂非懂是不是就意味著沒有意義、沒有可行性,這都是十分簡單的幼教問題。

張德付:當然有利。但只是背誦《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讀物遠遠不夠,更需要孩子們從小背誦經典,背誦四書五經。

國學的傳承中,形式也有一定意義

主持人:今天我們對于國學應該繼承些什么?形式上的東西(例如,穿漢服、行跪拜禮、祭孔等等)是否重要?

彭林:任何文化的核心都是價值觀。不同的文化,歸根到底都是在回答“人應該如何活著”、“人生價值何在”的問題。中國文化最沒有宗教氣,自古以道德立國,相信天地之間有正氣、有公理,人有良知,要求人們修身近德,成為君子,甚至成圣成賢。因此,中國人特別強調人格養(yǎng)成,這在國學經典里表述得最為透徹,它對于今天的社會顯得尤其珍貴。這是學習國學最應該繼承的精神財富。

文化除了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有物質層面的東西,例如,服飾樣式、居住形態(tài)、飲食方式、節(jié)日慶典、交往禮節(jié)等,這些文化表征是民族內部彼此認同的標志,不可或缺,非常重要,所以同樣需要繼承。

郭齊勇:形式也很重要。雖然我們主要繼承的是文化精神與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但禮儀也很重要。

我們每個人都要有王國維先生所說的敬畏之心、惻隱之心、感恩之心,而這是在冠婚喪祭的禮儀中慢慢養(yǎng)成的。歷史上,司馬光、朱熹的家禮對整個東亞的精神文明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現(xiàn)行的冠婚喪祭之禮很亂,應該更多一些民族文化的內涵,應制定新的健康的家禮。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孔子誕辰日應是我們的教師節(jié)。幾十年來,我不斷呼吁以孔誕為教師節(jié)。我們是文化民族,孔子是至圣先師,祭孔有深意焉??鬃铀枷雽W洲文化啟蒙、對世界人權宣言與倫理宣言都有積極影響。多年來,我都在孔誕日帶著學生在孔子像前行禮(今年行的是釋菜禮)并背誦《論語》若干章,還帶學生到曲阜孔廟去祭祀孔子。

我建議各地應逐步恢復書院與文廟。民國以前,各地書院與文廟林立,在社會上起著良好的作用?,F(xiàn)在佛寺、道觀的復興很好,但相形之下,在文化生態(tài)上,書院與文廟太過凋零。

陳明國學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相對西方學術而言的傳統(tǒng)之學,例如考據(jù)、辭章、義理之學,它主要是一個作為知識類型描述的名詞。

一是指相對國家民族具有特殊意義的某一文化話語系統(tǒng)而言的儒家思想,例如四庫全書的經部,它不僅是一個描述也是一個評價。像鄧實把國學看做國魂之所系就是這種情況。亨廷頓把中國叫做儒教國家則說明鄧實那種觀點有一定歷史根據(jù)。

兩種國學理解顯然都是成立的,并且二者之間存在先天的契合性。從我個人來講,更關心后者。但與多數(shù)有同樣關注的人不同,我主張對這樣的國學做一個體用的區(qū)分,認為要即用見體與時俱進。

這倒不是說形式上的東西不重要,而是說應根據(jù)時代的需要,根據(jù)圣人制禮作樂的用心體會其精神,重新設計符合現(xiàn)實、滿足需要的新形式。漢服、祭孔等等,就需要根據(jù)這樣的原則來思考。當然,結論見仁見智,是沒法強求也不應強求的。

張德付:關于這一點,我最反感一種提法:“國學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之類。

實際上,我們永遠達不到全知全能,以至于能夠正確切當?shù)卦u判積累了數(shù)千年乃至以萬年計的人類文化:何者為精華,何者為糟粕。面對歷代圣賢相承不息的文化,我們應該抱有一種謙敬的精神,虛心地聆聽、學習。

余英時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即儒學到了現(xiàn)代成了一個“游魂”,就是說它失去了可寄寓的體魄。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招魂起魄”,只有如此,這“魂”(文化精神)才能安立得住、貞定得住。

應考慮把國學教育引入基礎教育

主持人:應該怎樣做才能保持傳統(tǒng)文化綿延不絕?

彭林:弘揚優(yōu)秀的國學文化,把五千年中華文明民族的血脈延續(xù)下去,是關乎前途與民族命運的大事。近年,政府反復強調要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但令人不解的是,國學教育就是進入不了學校的體制教育,而只能在“體外循環(huán)”。

許多了解國學教育意義的中小學校長、教師,只能利用課外或者周末的時間教授國學,非常有限。民間的許多熱心人士,自己出資辦書院,招收兒童學國學,但常常被地方教育部門視為非法,而屢受困擾。

在如今的體制下,幾乎不可能培養(yǎng)出杰出的國學人才。中學課本中,充斥大量低水平的課文,近年甚至還有人建議將手機短信收入課本,而對傳統(tǒng)的《三字經》、《千字文》則千方百計地挑刺,阻撓其進入教材。

我曾經看過港臺、新加坡的語文教材,古文所占的分量遠較我們?yōu)榇螅|量也優(yōu)于我們。因此,我們的中小學教材必須改革,無論如何,總不應該遜于他們吧?

據(jù)我的觀察,大學文科研究生中,沒讀過《四書》的不在少數(shù),而是絕大多數(shù)。而《四書》是國學中最基本的典籍。長此以往,恐怕我們學生的語文水平,連東亞的許多國家都不如,更遑論國學人才。

10多年前,多位頂級學者曾聯(lián)名上書,提出培養(yǎng)國學優(yōu)秀人才要從娃娃抓起的建議,希望建立一所從小學開始的國學專門院校,可謂深謀遠慮。但是,時至今日,這一建議如泥牛入海,再無音信。我們希望盡快付諸實施,培養(yǎng)出更多更優(yōu)秀的國學種子,使國學傳承得到體制上的保證。

郭齊勇: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國民基礎教育中加大國學、傳統(tǒng)文化的分量。用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只能是失敗的。國學教育是生命教育、性情教育,是根本和全面的。

另外,國學要進家庭、社區(qū)、學校、企業(yè)、機關,這當然是自覺的而不是強制的。國學、中國文化中的很多珍寶還未被我們認識,我們應以健康的心態(tài)、以同情理解的方式學一點經典,慢慢培養(yǎng)興趣,慢慢理解我們的傳統(tǒng),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轉化,使我們的現(xiàn)代化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陳明:我相信傳統(tǒng)文化自有其內在的生命力。只要意識形態(tài)不去打壓它,它自然會發(fā)展出自己的現(xiàn)實形態(tài),因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命有這樣的內在需要。

每一個政府都承擔著傳承自己傳統(tǒng)的責任。在公立的教育系統(tǒng)里適當設置一些國學教育內容是有必要的。臺灣的國文教育、通識教育里儒家思想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孔子是魯國人,但他的思想是普世的,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得到普遍的推崇。現(xiàn)在的教育太過知識化,缺乏靈性,不利于人性的發(fā)展。注重人格養(yǎng)成的國學顯然是一大資源。

張德付:教育方面,我想可以采取雙軌制:即一方面,政府允許國學教育進入基礎教育?,F(xiàn)在多少已經作了些努力,但還不夠。另一方面,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外,構建國學教育的獨立系統(tǒng)。政府允許并扶植民間私塾、學堂的發(fā)展,支持民間創(chuàng)立傳承國學的書院、大學等??苹蚋叩冉逃龣C構。

現(xiàn)在我們有佛學院、道學院、神學院,獨沒有儒學院。這不利于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因此,我覺得孔子學院首先應該在我們本國設立,而不是在海外。我希望將來在高校之外會有儒學院或者孔子大學這樣的教育機構。

主持人:王劍

特約嘉賓:

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陳明(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原道》主編)

張德付(清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