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婉園國學(xué)智慧培訓(xùn) 詹婉園國學(xué)智慧培訓(xùn) 詹婉園國學(xué)智慧培訓(xùn) 詹婉園國學(xué)智慧培訓(xùn)
我是有幾分面冷心冷之人,解讀《老子》時也不愿走溫柔敦厚路線。少年時對李聃的印象幾乎全部凝集于“騎青牛,過函關(guān),老子姓李”的傳奇性結(jié)局之上,對這樣一個在道教中屬于開山鼻祖的神仙式人物的觀念根深蒂固。加之被傳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偉大的會晤”的“孔子見老子”之后,孔子向弟子告言:“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段話成就了我對老子的一切幻想??浊鹋c李聃都應(yīng)是對人世通徹如鏡的智者達(dá)人,所不同的是孔丘止步于“人”的范疇中,耗費畢生精力將“人”的倫常義理發(fā)掘到極致,以其理論確乎有望天下大同四海升平,至于后來禮崩樂壞,亂世金戈,也只是因為人心蕩闊、世事倥傯的無奈現(xiàn)實。而老子這樣一個身世生平更具神話色彩的大哲卻更喜以天道反觀人世,從《老子》中可知,老子對人世的許多現(xiàn)狀都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佯裝不解,而窮盡全部心力探究虛無的“天道”,這注定了老子的寂寞和不朽——人世瞬息滄桑,天地雖不長久,終究千秋萬代。
對《老子》中印象最深刻的話當(dāng)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印象最先來自于后來被證明白爛無匹的《誅仙》,其中以無比深沉感慨或悲郁激昂的筆調(diào)多次引用此語,在反應(yīng)過來其狗血程度之前已經(jīng)被騙得“心與其有戚戚焉”,等到真正理解了其中天地遼廣、人身微渺的正理,卻明白這一語的佳處。“芻狗”者,祭祀所用之草狗爾,用后即棄,本非珍物,亦不必顧惜。天地圣人皆以萬物萬民為芻狗,也不過因萬物萬民恰如一畦韭菜,割掉一茬又有一茬。市井間升斗小民,紅塵中芥子世界,人若自視高貴、多情自苦,自然回頭要知天地不仁,上位者無情。人生在世,也不過比拼誰比誰心冷,誰比誰心狠——你若干脆無心,自然縱橫天下。天若有情天亦老,天若無情,老的就是你我;天地不仁,萬物芻狗,萬民不仁,天地也自然芻狗。至高至下,云壤相阻,本也不過是一個九重碧落十八黃泉的距離。
而我只愿袖手側(cè)身,閑處相看,且看著天下如何一步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合,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看著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虛幻圖景如何漸行漸遠(yuǎn),看著老子開出的十八反的藥方如何被后人煎熬咀嚼。
而我這般袖手,也只等待一個不算“長生久視”的時間教會自己不銘記、不執(zhí)念,而終有一天,可以撒手天下,知白守黑,知雄守雌,回袂遠(yuǎn)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