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似乎是人們生命經驗中,無法避免的事情。
從呱呱墜地后,隨著生命不斷地成長,個人從家庭跨入學校、畢業(yè)、走入婚姻、兒女離家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失落總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與我們相遇,仿佛在提醒與考驗著我們的脆弱與韌性。
失落的發(fā)生,源自于依戀情感的失落。了解依戀關系,才得以了解個人如何因應失落的沖擊與可能影響的行為(Worden,2001/2004)。依戀的理論為英國精神醫(yī)師Bowlby(1980)所提出,他認為孩童時期,人會對第一個重要的照顧者產生情感依附,以獲得生存所需要的安全、撫育、支持與保證。即使后來隨著成長,人們會轉向環(huán)境尋求其他的情感依附對象,但仍會需要向原來依附對象尋求安全的保證與情緒的支持,而第一個依附對象所提供的安全基礎,將會影響孩子往后發(fā)展情感連結的能力。因為依附行為是為了獲得情感連結,一旦這樣的連結關系產生了威脅危機,個體便會產生焦慮與反抗情緒,以防止被破壞、阻斷的可能,并嘗試和失落對象重新鏈接關系。
失落與悲傷的經驗,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學會面對生命的無常,也讓我們珍惜寶貴的人、事、物。雖然失落令人悲傷,但若我們學會與它共存,便能從失落的經驗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成長,讓自己的生命更圓滿。
什么是失落?
「失落」這個詞根據(jù)The Barnhart Concise Dictionary of Etymology(1995,p.433)的解釋,大約在公元1200年開始被使用,同義于死亡與毀壞,最原始的意義為:被剝奪??裳由旌x為:「對那些曾擁有過的某人或某物,我們再也無法擁有了」。
失落來自于被剝奪。當我們所擁有的,有重要意義,熟悉的事物,無論是有形、無形的,被奪去、或失去了,失落感就油然而生。當失去的和我們的關系越親近,對我們越重要,那種空虛、分離的失落感就越加劇烈。
緊接著失落,我們可能會感到悲哀、憤怒、愧疚、孤獨、無助、震驚等。也可能拒絕相信失落的事實,更可能會失眠、失去食欲、感到無力,工作難以集中注意力、不想面對他人等。這些反應與感受都是正常的。經歷失落事件后,每個人的反應程度不一,但大多數(shù)人在經過一段時間后,能順利地調適并恢復正常生活,但也有些人仍然被悲傷緊緊纏繞著。
面對來訪者的失落,咨詢師們能夠做什么?
1、告訴來訪者接受失落的事實,承認失落的無法逆轉。失落雖然帶來痛苦的感受,但這些痛苦必須被體驗、面對,否則借著病癥或其他形式來影響我們。
2、提醒來訪者暫時避免做重大的決定,因為失落與悲傷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
3、協(xié)助來訪者找到適合調養(yǎng)身心的環(huán)境,重新適應生活??蓵簳r避開會讓自己受傷、不利復原的環(huán)境,并尋求親友的支持。并嘗試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失落的經驗與現(xiàn)在的生活,尋回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將情感、活力投注于新的目標、新的人、事、物之中。
悲傷是什么?
悲傷不只是難過〈Sadness〉的情緒而已,它所包含的是生理、情緒、認知與行為的各種因為失落而產生的自然反應。人面對到失落時,身心靈到受到一定程度的重創(chuàng),承受沉重與龐大的壓力。
生理方面,因應失落的反應,包括會胸悶、窒息感、四肢無力、發(fā)抖、口干舌躁、頭暈目眩、血壓上升、胃悶或反胃等等。
情緒方面,各種交錯交疊的情緒都有可能會出現(xiàn),可能同時覺得愧疚,又覺得解脫;也可能覺得悲傷,又覺得憤怒。其他象是無力、無助、無望的感覺,更是常見于悲傷反應之中。
認知方面,便是會有很多念頭,象是會為事件的發(fā)生找一個解釋,或會有一些想法來告訴自己要怎么面對這樣的處境。例如:「我該怎么辦?」、「怎么會發(fā)生在我身上」、「我好想再見到他」…
行為方面,則是因應情緒反應與認知反應所產生出來的行動??赡軙粩嗟姆喴压收叩恼掌?,或是會常常不自覺的往墓地去探望已故者,或是哪里也不想去,想先暫時遠離社群,都是一種因應失落的行為反應。
咨詢師如何了解悲傷者的需要及轉化其悲傷的心情?
作為心理咨詢助人者,首先要知道,悲傷療愈過程并不容易,也不是依靠長時間就可以完成的。除了需要些耐心,也需要一些溫柔。悲傷的人會需要回顧過往與回顧逝者的點滴,慢慢,并完整敘說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承認與接納),去經驗與釋放悲傷的痛苦感受,并學習適應一個逝者已不在的新環(huán)境(內在心靈與外在環(huán)境),然后重新找尋情感投注的新對象,同時再次連結與逝者的新狀態(tài)關系。
悲傷的時刻,我們能做的是接納悲傷,不因此傷害自己與他人。藉著悲傷的體驗更體察生命,學習珍惜當下、珍愛還擁有的關系。將悲傷的力量投注在有對你個人有意義的事物上。因為經歷悲傷,人才學會更體會他人的感受(同理的展現(xiàn)),并學習面對真實的生命,以真實姿態(tài)存在于生命之中,真正體會「用心活著」是什么感覺。
悲傷是因為失落,而咨詢師需要了解失落背后的根本緣由。
悲傷是一種警訊,讓我們知道有所喪失和缺乏,人生不同了。我們可能因此感受到生命的不再那么安定與安全,充滿了不確定感,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突然間被迫失去了。了解來訪者失落與悲傷背后的原因,這是咨詢師的必修功力。
關系的失落造成悲傷情節(jié)難以釋懷。而在關系里,當然不只是身份、角色、定位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給予、付出與接受。失去了一位重要他人,也因此失去了一份關系。而這份重要的關系,往往關系里建構了來訪者的角色、定位、和身份。
自我價值的失落導致安全感的失落給來訪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親人的意外驟逝,反彈回來的將是我們對自己的苛責,覺得自己沒用,覺得自己怎么保護不了親人,怎么會讓親人受到這么痛苦的遭遇,因為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價值感便隨之受損。
失去控制感會讓來訪者產生焦慮與不安,因為內心受傷了,因為對這生活世界的種種不再覺得有把握與可控制,因此,內心會強烈的感覺到一種無力與動彈不得的感覺。這就需要咨詢師幫助他們重新定義或找到內心能夠恢復控制的感覺,找到可利用的資源。
咨詢師進行悲傷輔導的基本原則
1、強化死亡的真實感
生者必須接納“死不復生”的事實,才能面對因死亡而引起的復雜情緒與反應。但有時面對親友的突然離去,會讓人產生強烈的不真實感。強化死亡的真實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勵生者面對死亡和談論失落。例如:災難發(fā)生時你在哪里?當時的情況怎樣?如何發(fā)生的?是誰告知你的?葬禮怎么舉行的?親友們是如何談這件事?類似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有助于檢視死亡事件的發(fā)生,來強化死亡的真實感,讓生者接受死亡發(fā)生的事實。
2、鼓勵悲傷者適度地表達悲傷情緒
大部分哀慟的情緒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懼、無助、憤怒、愧疚、緊張、焦慮、壓抑和悲哀等。隨著這些情緒的表現(xiàn)在失落發(fā)生的初期會有麻木、幻聽、幻覺、幻想、混亂、托夢等悲傷行為出現(xiàn)。心理治療師應認識這些悲傷情緒和行為是一種“正常的”而鼓勵做適度地表達以紓解不安。
輔導悲傷必須要察覺失落對悲傷者的意義及沖擊,例如:憤怒的情緒對象是誰?愧疚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幻聽、幻覺、幻想的內容是什么?心理治療師應適當且有效地予以評估,檢定出較為明確的問題焦點。否則,不管心理治療師能引發(fā)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覺,都不算是有效的輔導。
但是輔導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引導悲傷者表達悲傷情緒時,談到與逝者的往事最好從鼓勵正向的回憶開始。如果會談時悲傷者先從負向的回憶談起,即使正向的情緒很少,心理治療師也應想辦法鼓勵他談談逝者的一些好處,或過去曾享有的美好回憶。這樣才能夠讓悲傷者透過輔導再經歷對逝者的矛盾情緒。
3、幫助悲傷者適度地處理依附情結
對悲傷者而言,頓時失去了一位長期親密的依附者,必然會產生陷入絕境的無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應。輔導員應該幫助生者適度地處理這種依附情結(attachmentcomplex),了解悲傷者在處理與逝者的依附關系所面對的問題。也許他舍不得離開已經全毀的家園、也許他想要盡快離開這個讓人難忘的傷心地、也許他認為建立新關系,將自己的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對逝者是一種羞愧、也許他認為根本沒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這些質疑可能是對的,但必須協(xié)助他們面對并做適當?shù)奶幚怼?br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
但是有個原則輔導者必須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鼓勵還處在劇痛期的悲傷者做任何重大改變生活的決定,如變賣財產、改行、換工作、領養(yǎng)孩子、或很快跳入一個新的親密關系中。因為在極為悲傷的時刻,情緒尚未穩(wěn)定,很難有好的判斷力,并且容易產生不良適應而影響到未來新情境的適應或新關系的建立。重要的是告訴他,不要僅為減輕現(xiàn)在的痛苦匆促做決定,當他準備好時,自然就有能力做決定并采取行動。
4、從短期危機處理到長期悲傷療程
悲傷輔導是一種割斷依附關系的漸進過程。危機處理是在協(xié)助生者在短期內減除危機障礙和促進生活適應能力。事實上,危機只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所有的危機必須有結束的一天。但是對某些人來說,悲傷卻是長期的疼痛,需要時間來療傷,更需要持續(xù)的支持。
因此,悲傷輔導應從短期的危機處理轉為長期的悲傷療程,才能達到悲傷輔導的目標。當然,個別輔導是其中方法之一,可是限于人力,采取失喪團體(悲傷者自助團體)的團體輔導方式,應該是一個可能給予的有效而持續(xù)的支持方式。
5、心理治療師應有能力辨認“正常的”與“病態(tài)的”的悲傷行為
當一個人面對「失落」時,不只在精神上會有極度的痛苦,在身體上也會產生明顯的疼痛和變化。一般而言,在哀慟的過程中,都會感受到身體的不舒服。最普遍的癥狀是:頭痛、消化不良與四肢疼痛。還有如:失眠、暴躁、不安、憂郁、缺乏或提高食欲也是很平常的現(xiàn)象。
有的人會從事激烈的活動,而有些人卻提不起興趣。肌肉緊張、疲勞、記憶力不好及無法專心等情形,也會伴隨哀慟而來。有些人會有過敏性的反應,另有些人會有雙手顫抖、心臟悸動、暈眩、與呼吸短促等因極度焦慮而起的特性,還有人會有與其已死的親人相似的病兆。
心理治療師要有辨認悲傷行為表現(xiàn)的能力。在輔導過程中,心理治療師會面對沒有重大失落經驗的人,誤認其正常悲傷行為表現(xiàn)為病態(tài)行為,而造成更為嚴重的不良適應。
反之,輔導者亦有可能將正常悲傷行為當作病態(tài)行為輔導,導致延誤治療,甚至加劇悲傷的病態(tài)行為表現(xiàn)。因此,輔導者必須具備辨認「正常的」與「病態(tài)的」的悲傷行為的能力,才能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一般而言,“正?!被颉安B(tài)”的辨別,應以該悲傷行為是否在常態(tài)的悲傷期間所表現(xiàn)而定。若常態(tài)悲傷期表現(xiàn)出過激的癥狀,心理治療師視實際情況給予適當?shù)谋瘋委熓潜匾?,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必須先確定并轉介到醫(yī)院接受治療。否則僅給予悲傷者支持并再保證這些行為其實是正常的,即能幫助他度過正常的悲傷期。
如果悲傷者過了正常的悲傷期,還有下列的不良防衛(wèi)或適應型態(tài),例如:退縮、拒絕正視逝者遺像,表示悲傷者還停留在不真實感,而采取不健康的心理防衛(wèi)機轉來減輕其焦慮?;蜷L期保留與逝者有關的物品等等行為來消除分離焦慮,就是顯示出不健康的適應模式。如果濫用酒精或藥物來面對失落,而導致激化悲傷經驗,阻礙哀悼的調適過程,心理治療師則需采取積極治療態(tài)度,必要時需要轉介。
6、心理治療師不要用陳腔爛調來撫慰悲傷者
特別要提醒心理治療師,不要用那些對哀慟當事人沒有幫助的陳腔爛調,例如:“做個勇敢的男孩!”、“生活是為了活下去”、“一切很快就會結束”、“你會站起來的”、“一切將在一年內過去”、“你會越來越好的”、“堅強、再堅強”等等太過籠統(tǒng)卻毫無幫助的“安慰話”
讓愛傳出去打造您一輩子的家構建富而有愛的人間天堂您很重要,這個世界需要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新巔峰教育~生命愛與智慧教育~傳播激勵計劃》全國巡講
2015進行中
唯有參加新巔峰教育的VIP企業(yè)私人定制、個人私人定“愛”
★【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請加微信:
731569981,與我們專家老師在線交流】
https://blog.sina.com.cn/xdfh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