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說一下什么叫“所知障”。
? 慧忠國師是唐玄宗、唐肅宗和唐代宗三朝皇帝共同奉持過的一位大禪師。
? 唐代宗有一天召見一人,自號太白山人,不明真實姓名與年齡。代宗告訴慧忠國師:“此人自認是一代奇人,頗有見解,敬請國師考驗?!被壑覈鴰熛瓤纯刺咨饺?,然后問道:“陛下說你是一位異士,請問你有什么特長?”
太白山人說:“我會識山、識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文認字,無一不精,并長于算命?!?/span>
? 慧忠國師道:“請問山人:你所住的太白山是雄山呢?還是雌山呢?”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對。(山本無自性,更沒有雄雌之分,因太白山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答不出來。)
慧忠國師又指著地問道:“請問這是什么地呢?”
山人說:“算一算便可知道。”
慧忠國師又在地上寫了“一”字,問:“這是什么字?”
山人回答:“一字。”
慧忠不以為然,糾正他的話:“土上加‘一’,應當是‘王’字,為什么會是‘一’字呢?(前有指地,作為鋪陳,其后劃一,定有關聯(lián)。太白山人因忽略前面的鋪陳,因此想當然認為只是一個一字。正所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識局部,不識整體)
慧忠國師又問:“現(xiàn)在,我再請問你:三七共是多少?”
山人回答:“三七是二十一,誰人不知?”
慧忠國師說:“三和七合起來是十,怎么一定會是二十一呢?”
? (三七可以為加減乘除任一,慧忠國師并無刻意說明用何法,因此各種可能都有,太白山人以己見推測慧忠國師說的是乘法,因此掉入慧忠國師的陷阱)。
生活當中,很多人常常不屑于聽完別人在說什么,不屑于看完別人寫的是什么,只憑自己主觀臆斷,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后再以這個觀念去臆斷、揣測、批評別人,因此常常會做出象太白山人那樣自以為是的事情出來,這些都是所知障的表現(xiàn),所知障就像烏云一樣覆蓋了智慧之光。
? ? 心理咨詢的過程,就是撥開烏云,重見天日的過程。在咨詢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么一類人,他們學識很高,是各行各業(yè)的成功人士。但他們過得的確并不快樂,于是通過各種途徑輾轉打聽到我,一番寒暄后,習性就露出來了。他們開始給我提要求和建議:李老師,你能不能到我辦公室來給我咨詢啊;李老師,我能不能邀請你到茶秀坐坐,我們在那里聊聊啊,那里環(huán)境很好的;李老師,我能不能把孩子放在你那里給你打工幫忙啊,孩子的工資我來出,只要能去你那里能學習就可以。
靜心聽他們提完要求和建議,可以窺見語言背后的潛意識:我知道很多,你應該考慮我的意見;按照經(jīng)驗,我覺得這樣很好,你應該聽從我的意思;我可是好心哦,希望你領情。
諸如此類的元信息在語言語氣里表露無疑。 總之,說是來咨詢,但在潛意識里,他們卻希望把控咨詢的導向。
大凡這類人,都是所知障很強的人,就是用自己固有的經(jīng)驗推斷別人,暗示對方,而心理問題和生活中的痛苦也剛好出現(xiàn)在這點上,但他們完全缺少覺照能力。
這一類來訪者, 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觀念,所知越多,越不易接納他人,分別心越強,他們在言談思維中以自己原先的觀念框架來批評、否定對方或者他人的意思,妨礙了靈性的道德實踐和內心的體驗。他們自認為是站在純客觀立場,其實,局內人可能不客觀,而局外人不明就理的評論,也未必能客觀。這樣一來,他們以自己的所知,不但使自己形成了認識問題的障礙,也可能誤導孩子或社會關系中的重要他人而形成思維障礙。
因此,想要讓自己的心靈活潑靈動起來,朝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必須放棄一切所學,清空自己,淨除所知障。也許你會想,若無這些知識,不懂得分別,如何在現(xiàn)實社會生存?誠然,世俗生活需要知識、常識、學習、分別,要懂得善惡是非?;谑浪椎慕嵌?,所知越豐富、越能在現(xiàn)實社會生存。這就是老子強調的“為學日益”。但若站在心靈的成長方面來說,所知越多,障礙則相對加重。因此,老子還說:“為道日損”。
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幾個沒有下文的個案。其中有一對父女來到我的工作室,互不想讓,唇槍舌戰(zhàn)了三個小時。父親是某著名高校的人事處處長,女兒是某著名大學的研究生,畢業(yè)后在一家外企做IT經(jīng)理。那一次咨詢,父親應女兒的要求,專程從外地趕過來,來到我的工作室,父女倆在我的咨詢室針鋒相對,口水大戰(zhàn)了三個小時。父親認為女兒沒事找事,30歲的人了,還要裝嫩,裝小孩,不懂得體諒父母,語言中透漏出極度的強勢和不容置疑感。女兒則拿著自己學習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衡量父親,認為父親從不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對自己從不能放手,控制欲很強、很自我、很固執(zhí)、很強勢,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極大的問題。父親立即反駁說,女兒這么大了還不懂事,自己當然要為她提出一些“民主”的建議。女兒一聽更加不服氣,賭氣說:說好吧好吧,一切都按照你的辦,你說啥就是啥,你看上啥人我就嫁給他,不用談戀愛,不要考慮我的感受。父親馬上說:我說過這話了嗎?我是那么不講理的人嗎?別忘了你老爸我也搞了那么多年人事,這點道理還不懂嗎?于是這場咨詢在無休無止的的爭吵中被我喊停。
如果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這對父女則在心靈成長上都沒有做好起跑的準備。雖然他們因為這種父女關系障礙已經(jīng)感到了極度痛苦,但他們都沒有反省懷疑自己是否錯了,是否需要清空自己,聽聽對方的心聲,或者咨詢師的意見。他們來到這里的目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都想證明自己的正確和對方的錯誤。他們沒有一顆謙下的心,試著敞開心靈,讓智慧的水注入心田。咨詢中我把觀察到的東西反饋給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心就像銅墻鐵壁,語言根本不能進入。他們更急于讓咨詢師變成一個裁判,快速的宣判自己的勝利,好把對方打到在地,以支持自己所知道的那些長久以來維系自己自戀和自尊的人生信條,而不是聽取一個客觀中立訓練有素的專業(yè)人士的反饋。
這就是在咨詢中典型的“所知障”,完全扭曲了心理咨詢的意義。
相反,一些重度抑郁癥病人,當他們來到這里,把咨詢師當做救命稻草的時候,咨詢的契機才出現(xiàn),經(jīng)過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不懈的努力,很多人終于撥云見日,病癥自然慢慢消退了。
? ?換句話說,凡是愿意做心理咨詢的,很多人是為了精神和心靈的成長而來的。而精神和心靈的成長,是去繁就簡,恢復大道的過程。大道至簡,是需要我們用減法慢慢去領悟的。清空,再清空自己原來的錯誤觀念和所知,是其中的關鍵。
而心量狹小,尤其常偏私袒護自己或親人所為,心靈是無法成長的。譬如自己孩子出狀況,家長的立即反應常是“不可能,我兒子善良又孝順,絕對是人家害他的。”不是護短就是為其開罪。為求生存,是非善惡都常顛倒了,更何況我們堅定不移所秉持的善惡標準,也是一時之辨,是在某種時空條件下所分析判斷的結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感覺都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個體和不同的見地。由于個體的不同,因此每一個人所在和所處的境遇也不同。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理解來看待事物,但是他(她)們的知識、經(jīng)驗和理解往往都帶有狹隘性,不能完全的、客觀的看待外界。
? 因此,沒有悟性、沒有心量的人,還真不適合做心理咨詢。能在咨詢中受益的有兩種人:要么是走投無路,因為錯誤的理念被生活摔得遍體鱗傷,九曲十八彎之后,發(fā)現(xiàn)最終只有心理咨詢和治療這么一條路可走;要么是悟性極高,稍一發(fā)現(xiàn)問題馬上就有成長需求的人。
愿人人都能撥開“所知障”的烏云,看見智慧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