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育兒育己
我只是一位非常平凡、普通的父親,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也許稍有不同的是,我從不求自己完美,但求一份真實和成長。學習心理學、進入培訓行業(yè)三四年來,在無形中我也累積了一些教子體會。我對教育的理解也遠達不到深刻和專業(yè),家庭教育對我而言就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對孩子尊嚴、價值和唯一性的尊重。育兒育己,分享不已。交流產(chǎn)生智慧,分享使人快樂。在這里我就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親子體會。
這還是兒子讀一年級時的事了。那天我晚回家,一到家老婆就找我抱怨,老師的作業(yè)布置多了,兒子剛做好書面作業(yè),還得背誦課文,放學后孩子踢球踢累了,到這個點瞌睡蟲找上來了,背了幾遍就是背不下來,兩個人都各自嘔著氣呢。老婆和兒子都求救似的看著我。嘿嘿,咱大男人就是享受老婆兒子這樣的目光。背課文有什么難呀,看我的。我拿過兒子的語文書,要背的是《司馬光砸缸》。我就地取材,跟兒子說:“兒子,咱把故事演一遍,邊演邊背怎樣?”一聽“演”,兒子立刻來了精神?!霸趺囱菅??”“我們家客廳就是司馬光和小朋友玩的院子,沙發(fā)當假山,你當?shù)暨M缸里的小朋友,媽媽當驚慌的小朋友,爸爸當司馬光,怎么樣?”“好呀!”于是,兒子一邊拿著書讀課文,一邊和爸爸媽媽一起表演著他讀到的段落,就這樣在笑聲中兒子輕松地學會了背誦。
以上這個生活小片段只是我在學了心理學之后,應用到孩子身上的一個小例子。學過兒童心理學的人知道,在孩子最在乎的價值里,“新奇”是其中之一。把課文演出來,孩子覺得新奇、好玩,再大的瞌睡蟲也會被他趕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抓住孩子在乎的價值,就能輕松地引導孩子。
“可以得到肯定”是孩子在乎的另一個價值。兒子第一次打羽毛球,大多數(shù)的球都沒能打著,但每接住一個球我都為他叫好,他越打越興奮,越打越有信心,不到半小時就已經(jīng)能接到球了。想想若是不管孩子是不是初學,在陪練的過程中不耐煩地批評他,他因此受到的打擊肯定讓他對學羽毛球喪失信心。同樣的,滿分100分的試卷孩子考了90分,或許大部分家長先關注的是那些錯題,然后批評這也錯得不應該,那也錯得不應該,而我卻總是指著那些紅勾勾夸他:“這么難的題目你都會做,真不錯!”當然,對于做錯的題目我也不忘提醒他:“同時,如果這些題目你再細心些就更好啦!”
在孩子在乎的價值中,“可幫助人”的魅力也非同小可。學吉他一直是兒子的興趣,在他即將升入二年級的那個暑假他終于長到了可以學吉他的合適身高,兒子終于開始正式學彈吉他,而正如他答應我們的,他每天都自覺練習。中秋節(jié)正好是我母親的生日,是我們家每年的團圓日,我提前告訴兒子:“在奶奶生日那天,我們?nèi)乙獮樗e辦個PARTY ,這個PARTY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你的吉他演奏會哦。奶奶的小孫孫為他舉辦吉他演奏會,她一定會非常感動的!兒子,你行嗎?”“當然可以,老爸!”兒子就這么答應下來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兒子比以往都更勤奮練習,他的極小型家庭演奏會也真的把他奶奶感動得直抹眼淚。
除了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fā),讓他看到他所做的事情的價值,從而有效引導孩子,我還在孩子身上見證了“催眠”的魔力。記得去年秋天,天干物燥,兒子體內(nèi)火氣也不小,放學回家就苦著臉告訴媽媽,他尿急可是尿道口很痛,尿不出來。他媽讓他再去衛(wèi)生間試試,還是尿不出來,兒子快急哭了。我接到老婆的電話后,放下工作上的事趕回家,把他帶到馬桶前,站在他身后,安撫他,同時讓老婆打開馬桶邊的水龍頭,讓水嘩嘩地流下,我對兒子說:“兒子,聽到水聲了嗎?像不像尿尿的聲音?你想象一下,這水聲就是你在尿尿?!敝貜鸵龑魏?,終于,嘩嘩嘩,兒子憋了一下午的尿排出來了!
不少家長朋友找我咨詢,說孩子怎么怎么不聽話,怎么怎么沒規(guī)矩,怎么怎么膽小,自己怎么打怎么罵都沒有用。我總是不客氣地打斷他們的話。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而性格沒有好壞,要學著接納。在教養(yǎng)方式上,做父母的應盡可能給予孩子尊重、信任,多關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動機,而不是行為、表現(xiàn)。別給孩子貼標簽,孩子是通過父母的評價認知自我的,父母的評價是一種心理暗示。我們對孩子的看法、評價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往往會成為預言,最終變現(xiàn)。所以,對孩子,我們要少評價,不貼標簽,像孩子已經(jīng)成為我們期待的樣子對他,多給他正向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打罵其實并不代表對孩子嚴格,也建立不起父母真正的威信,而只是父母對自己無能的恐懼和情緒的放縱。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管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欲望和言行,明確各自的界限,負起各自的責任,在尊重孩子身心發(fā)育規(guī)律和情感、尊嚴的基礎上,預先設定規(guī)則,并溫和而堅定地執(zhí)行。幫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是你的責任,你當父母的,或情緒失控,或講道理,為什么不多些示范,多一些信任和鼓勵?
民主不意味沒有界限和規(guī)則。兒子上了小學后,每經(jīng)過一個大的時間段落,像開學初、假期前,我們都要預先與他設定規(guī)則。每次的設定規(guī)則我們都把它當做是一次正式嚴肅的家庭會議。我們會向孩子解釋每一個規(guī)則的設定原因,并讓孩子參與制定。這規(guī)則里除了有兒子應該遵守的,同樣也有我們應該遵守的。最后這些規(guī)則我們還把它整理打印出來,貼在顯眼處。兒子自己參與制定的規(guī)則,執(zhí)行起來沒有負擔,也不需要人時常提醒。哪有那么多連打罵都解決不了的事呢。
也有家長朋友在咨詢時提到,孩子總是無節(jié)制地要錢買各種他們想要的東西,該怎么對付孩子。孩子六七歲后,就可以給孩子適量的零花錢了,這是父母的責任,固定一個數(shù),預算內(nèi)的孩子自由支配,超出了決定權在父母。孩子總是無節(jié)制地要錢是因為家長沒有給界限,沒有規(guī)劃。固定孩子的零花錢,等于給了他預算,買什么的權利給孩子,花完了絕不再加。同時生活中要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提要求,但提了要求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會得到。
大道至簡,掌握基本的原則和理念。法無定法,凡事因人因時而宜。多給孩子真實的體驗,多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在自己的嘗試、思考、判斷和選擇中,建立其內(nèi)心的規(guī)則和責任感。父母過什么生活,就是給孩子什么教育,多想想自己該如何生活,而不是總盯著孩子。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正直、樂觀、善良的人,那么就讓你自己先成為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