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軍,張力軍講師,張力軍聯(lián)系方式,張力軍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金融專家
4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張力軍:興辦民營銀行需防范七大風險
2016-01-20 11186
        近期借著政府放開民營銀行的政策東風,一批民營企業(yè)蠢蠢欲動,申辦銀行的新聞不絕于耳。筆者在為破除金融壟斷的勢頭倍感欣慰的同時,也為那些熱衷開辦銀行的民間資本捏一把汗,因為我深知銀行業(yè)與那些民營企業(yè)熟悉的傳統(tǒng)行業(yè)有著本質的不同。擔心他們眼中的銀行暴利會在他們進入之后,遭遇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狂風一起灰飛煙滅。
        技術上看,先前若干年度銀行的盈利主要得益于中國的利率管制,中國的銀行可以坐享2.5%以上的凈息差,遠遠高于歐美同業(yè)水平,甚至可達一倍以上。戰(zhàn)略上看,銀行的盈利更是源于中國的金融壟斷和行政審批,使得銀行信貸仍是企業(yè)融資主要渠道,包括債券在內的企業(yè)直接融資規(guī)模與市場經濟規(guī)模不相匹配。如果金融市場徹底放開,銀行不僅不會再有暴利,而且銀行業(yè)在大金融版圖中的重要性將會有所下降,現(xiàn)有銀行很可能會經歷一場行業(yè)洗牌。
        金融存在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時刻面對的不確定性,銀行經營的就是風險。出于職業(yè)習慣,我把個人的從業(yè)經驗和理解,用一個簡單的假想案例說明經營銀行所要面對的主要風險,僅供那些沒有銀行經驗的追夢者參考。為便于匡算,我們只考慮大概的監(jiān)管指標和最簡單的信貸業(yè)務。
        假設有民營企業(yè)家愿出資100億設立銀行。當然,我們可以放大10倍、100倍來考慮,(不能再大了,要超過國有大行了?。┌凑?%的資本充足率,可以吸納約1000億存款。目前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20%,行業(yè)大致的貸存比70%,這樣,200億準備金存入央行,信貸規(guī)??蛇_700億。還余下多少可以流動的存款呢?100億!也就是說,一個100億資本開辦的銀行,吸收了1000億存款,放出700億貸款后,資產雖然高達1100億,但只有100億的流動資金,外加100億的資本金可用,如果銀行什么開銷都沒有的話。
        這樣一個銀行的收入能有多少呢?前面我們提到,中國銀行業(yè)目前享有的凈息差大概是2.5%左右,700億的2.5%就是每年17.5億,這就是不吃不喝的純利。相對于投入的100億,資本回報率17.5%,這在賣電腦如同賣白菜的時代不可謂不高,也正是令眾多實業(yè)企業(yè)家眼紅的原因。 如果再加上那些各種名目的收費項目,當然會令人更加眼紅。
        那么,銀行真得這么容易賺錢?經營銀行的風險在哪里呢?
        首先,高杠桿。銀行業(yè)是一個天然的高杠桿行業(yè)。資產1100億,負債1000億,負債率高達91%。如同保證金賬戶操作期貨,或者住房按揭,杠桿可以放大收益率,也可以瞬間傾家蕩產。技術上看,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導致資產價值下降10%以上,銀行就滿足了資不抵債的破產標準。所以,個人一直不理解當年為什么有政府官員信誓旦旦地說房地產市場價格下降50%銀行都能承受。即使房地產信貸規(guī)模本身不足以拖垮銀行,房地產下降了50%,銀行其他的資產還能獨善其身?
        第二,利率風險。銀行的收入來自存貸款利率之差,利率風險在利率管制時代被隱藏、變形和轉移。凈息差又穩(wěn)又大,只要客戶還款不出問題,基本是閉眼掙錢。放開利率之后,息差不僅將會縮小,利率的波動還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凈息差一般不過1%-1.5%上下,時??梢姴患拔覀円话氲睦樱什▌痈侨粘=洜I和風險管理的一部分。
        第三,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的特性是信貸資產的收益和損失呈現(xiàn)出強烈的不對稱性。收益不過是幾個百分點的利息,而一旦客戶違約,損失的本金可能遠遠大于利息收益。所以,信貸業(yè)務靠的是大數(shù)法則,利息收入類似于保險費,多個貸款的利息方可彌補一個貸款的損失。700億貸款2.5%的收益,也就是2.5%的壞賬損失。如果你相信公開的統(tǒng)計數(shù)字,目前國內大行公開報告的壞賬率均在1%左右,股份制行、城商行等依次增加。有人曾估計90年代各大行壞賬剝離時的實際壞賬率可能高達30%!
        當然我們可以利用抵押物消除或緩解信用風險,但就純粹意義的信用風險而言,信用主體的信用等級與有無抵押、抵押物的價值基本無關。抵押物只是在客戶違約無力還款時減少本息損失的被動應對。而且,長期來看,過分依賴抵押物處置和收款不利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培育,與金融業(yè)賴以生存的信用基石嚴重錯位。常見的第三方擔保則是一種信用增級,實質是另一個具有更高信用等級的信用主體為被擔保方附加一份保險,分散一部分信用風險。
        第四,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可以說是銀行的命門。如果說上述信貸業(yè)務的信用風險可以通過抵押、擔保等手段來緩解,也容易理解,那么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則具有其他行業(yè)難以比擬的特殊性,流動性管理也算是行業(yè)的獨門秘籍。流動性對應在傳統(tǒng)企業(yè)里就是考慮流動資金是否能夠滿足日常運營,債權債務到期節(jié)點上的資金安排,供應鏈上下游的應收應付,以及大投資項目的后續(xù)融資等。所出問題亦即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資金鏈斷裂。而在銀行,除去這些常規(guī)的流動資金問題,更重要的一個獨特因素是負債的構成。也就是為什么銀行最怕擠兌?
        按照國內銀行現(xiàn)有的存款結構看,活期與定期存款大致各占一半,其中公司存款中的活期比例稍高,個人存款中的定期稍高。以建行集團2012年報數(shù)據(jù)為例,公司客戶存款總額6.2萬億,活期3.8萬億,定期2.4萬億;個人存款總額5.1萬億,活期2.1萬億,定期3萬億。公司和個人存款總額11.3萬億,活期、定期分別為5.9和5.4萬億。
        由上述定期活期的比例,可以推斷我們假象銀行的流動性風險。1000億的存款中定期、活期各占500億。而在開始我們已經知道貸出700億、存放央行200準備金后,我們只剩下100億存款和100億資本金。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用100億到200億的現(xiàn)金,應對隨時在流動的500億活期存款。只要在任何一個時點,每個活期賬戶流出20%左右,銀行將立刻陷入流動性危機。這也就是為什么銀行最怕擠兌的原因。這和通常所說的短融長投道理相同,只不過銀行的現(xiàn)金流出由于負債結構的原因更加難以預料和控制罷了。
        以上我們只是把存款結構超級簡化為活期和定期,也沒對貸款做任何期限結構的假設。資產負債管理屬于銀行業(yè)的核心技術之一,與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交叉重疊、相生相伴,也是銀行最重要的部門之一。國外有些銀行已經把傳統(tǒng)的資產負債管理功能與流動性和資本管理功能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設置如Treasury, Liquidity and Funding Management之類的部門,不僅是作為本銀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還可利用自身的頭寸在對沖風險方面幫助客戶,成為一個準利潤中心。我們從中不難看出該部門的技術含量。
        第五,信譽風險。嚴格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通常所說的銀行的信譽風險分解為“信”和“譽”兩部分?!靶拧笨梢哉f是銀行本身的信用,比如國有大行的信用基本可以等同于國家的信用,股份制銀行的信用最多等于大股東的信用,以此類推。儲戶之所以放心存在國有大行就是因為有國家的信用背書。其他股份制或民營銀行在放開存款利率之初就率先提高存款利率,實質是在補償自身的信用水平。否則是無法同具有國家信用的大銀行爭奪客戶存款的。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可以在全社會范圍實現(xiàn)銀行體系有效的信用補償,并在全行業(yè)范圍實現(xiàn)銀行對儲戶的信用保險。
        “譽”則是指銀行的聲譽,代表了社會公眾對銀行服務水平、客戶體驗、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它可能給銀行業(yè)務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但與銀行的信用等級并不是一回事兒。比如馬云個人雖然信用掃地,(個人意見,可能有失偏頗)但這個信用不能混淆于未來阿里銀行的信用評價,而更多的是對阿里銀行聲譽的影響。
        第六,操作風險。指的是因為諸如系統(tǒng)故障、操作失誤等人為因素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在中國現(xiàn)實語境下,內部人員的違規(guī),里應外合的欺詐均可歸為內部控制的缺失或無效,是最突出的操作風險。法制不彰、道德失范的社會,這類風險就無需多費筆墨了。
        最后說個自己向來反對的陰謀論,因為我實在無法忘記中國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個現(xiàn)實——政府在這個時刻放開小貸和民營銀行外加理財產品,無論輿論上是如何將其宣傳成重大改革舉措,客觀上都起到了化解銀行體系風險、讓民間資本接盤的作用。這和當初建立股市,扶持慘淡經營的國企進行股份制改造異曲同工。當年參與改制的民間資本確實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有大量的烈士犧牲。如今社會整體財富存量比當年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可也別忘了,如今的銀行業(yè)資產更是大到了120萬億的規(guī)模,國有5大行便占據(jù)了大半個江山。而股市規(guī)模到現(xiàn)在也不過20萬億量級。如果哪天系統(tǒng)性危機發(fā)作,或者僅僅是流動性趨緊,短暫的“錢荒”就能讓沒有足夠信用支撐的民營銀行瞬間崩盤。到時候幾個巨無霸大銀行可以輕松低價接手小銀行,他們回望這些民營小銀行時,感覺不過是審視一個個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大儲蓄所。

        這樣說并非是一味的負面勸誡,只不過想提醒民營資本別忘了積極開放政策后面的強大競爭對手。政府開放金融絕對是長期利好,但是政府開放時機的選擇卻并不是為了民營資本的利益最大化。與其沖得太猛被政府絞殺,不如謹慎前行,等著給別人收尸?!┺亩?!

(本文刊發(fā)于2013年10月31日的《證券時報》)

上一篇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