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了傳統(tǒng)小制造廠,幾個特征數據值得反思
1.一年毛利幾百萬,二線人員工資去掉百八萬,其他費用去掉百八萬,所剩無幾。
2.配備其全的部門和經理,幾十個人,不產生什么效益,反而產生內耗,工作效率極低。
3.老板所有想做的管理改善都成為員工的任務,成為加薪的籌碼,成為執(zhí)行的難題。
出路在哪?
1.根據價值鏈,利潤鏈,確定是做純加工制造的工廠還是做市場的運營。純加工制造拼的就是最低價格,最好品質,最快交期。做市場運營拼的就是產品,市場,品牌。
2.精簡結構,刪減層級,去掉不產生效益的部門和崗位,減少協(xié)調溝通,提升效益。無形成本最大的就是效率成本,包括員工效率和資本效率。這部分成為吞噬的利潤的最大惡魔。
3.確定參與經營,自主決策,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劃小核算單位,可以是研發(fā)生產銷售的獨立核算與內部買賣,可以是獨立的產品客戶渠道項目人員。選取獨立核算單位的小老板,負責核算單位的經營指標,建立與其共享的利潤分配機制,讓其關注增收降本。
重點還是如何讓員工成為主動積極的小老板。讓大家對利潤達成,資金投資收益負責。
4.規(guī)范經營會計報表體系,而非稅務會計報表。清楚各核算單位數據來源,數據歸檔方,核算利潤,核算分析方法,為企業(yè)經營活動提供決策數據。形成核算單位的透明經營,自主經營,分享經營,信任經營的環(huán)境。
5.設計各層級各單位的利潤核算表和績效指標鏈。通過經營報表和財務指標達成反映管理問題,通過績效指標確保管理改善落實
沒利潤的核心原因
1.除了老板,沒人關注利潤
2.收入與成本費用被無形隔離,不對話反而相互牽制
3.不知道銷售費用是否有效支持到收入
4.二線人員越來越多,管理費用越來越高
5.企業(yè)運營不圍著市場轉反而圍著內部轉,內耗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