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著名作家劉紹棠到國外訪問,一位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劉先生,聽說貴國進行改革開放,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這樣一來,你們的國家不就變成資本主義了嗎?”劉紹棠反戈一擊:“照此說來,你們喝了牛奶,就會變成奶牛了?”
學習資本主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就會變成資本主義國家,這顯然是一個謬論,劉紹棠根據這一謬論,設置了一個與之相關的謬論———喝牛奶就會變成奶牛。這樣,也就構成了一種與對方謬論相同而又荒唐的關系,產生了強大的反駁威力,一舉就駁倒對方。
高考中考:文科學生可以引申(政治學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不是為那個主義服務的專利;理科學生可以思考(生物學科),牛奶對人的營養(yǎng)與影響……
02、1982年秋,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解個怪謎:“把一只5斤重的雞放進一個只能裝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辦法把它拿出來?”蔣子龍說:“您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您顯然是憑嘴一說就把雞放進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金斯伯格不由贊賞:“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怪謎的人?!?
“你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這句話除了具有“我用你放進去的方法拿出來”的字面意思外,實際上還隱含著另一個信息———“如果你根本就放不進去,我也就無須拿出來。”這樣,一個燙手的山芋被蔣子龍成功地拋了回去。
高考中考:您問什么,我答什么;你怎么問,我就怎么答!絕不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03、王蒙-空話回避:1986年6月,王蒙出任文化部部長。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一位外國記者問他:“50年代的王蒙和80年代的王蒙,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王蒙回答:“50年代我叫王蒙,80年代我還叫王蒙,這是相同之處;不同的是,50年代我二十多歲,而80年代我五十多歲?!?
美國記者的問話是別有用心的,50年代的王蒙是右派,80年代的王蒙是部長,談這樣的個人遭遇、政治命運,往往容易授人以柄。王蒙心里頭明白,所以,他在名字、年齡方面做文章,貌似絕對正確,也很“切題”,實際上話里沒有與問題有關的確切有用的信息。
高考中考:對于敏感問題,一定要按照課本和主流價值觀回答問題,不可“創(chuàng)新”!
04、梁曉聲以問制問:有一次,英國一家電視臺的記者采訪梁曉聲,并要求梁曉聲毫不遲疑地回答他的問題。梁曉聲點頭認可。記者的問題是:“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壞?”梁曉聲先是一怔,但很快反應過來,立即反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好還是壞?”
英國記者提出的問題之所以刁鉆,是因為梁曉聲尚未開口就已經十分被動,無論說“好”還是“壞”,結果都會陷入前后受夾、左右為難的境地。但在進退維谷之際,梁曉聲卻迅速提出了一個同樣“刁”的問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此機敏,令人嘆服!
高考中考答題:絕對不能這樣!
05、沙葉新妙引成語:有一次,沙葉新應邀出訪美國,在與美國社會各界的接觸中,進行了廣泛的溝通與交流。當時,有人向沙葉新突發(fā)奇問:“您認為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他從容回答:“美國雖然科技發(fā)達但有自身的弊端,中國雖然科技落后于美國但有自身的好處。美國、中國都有自身的缺陷,這叫‘美中不足’……”一段話下來,緊張的氣氛頓時變得和諧。
這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沙葉新接過話茬就不偏不倚地各三十大板,對中美兩國均一分為二,既肯定“好”的一面,也指出不足的一面,可謂合情合理,公正客觀?!懊乐胁蛔恪边@一成語的引用,實在精妙。這個回答,風趣靈活,且辯證分析,沙葉新不愧為“腹有詩書口自暢”的智者。
高考:文科:體現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一分為二的思想。理科學生,我們當自強!
06、擔任山東大學校長多年的陸侃如教授,年輕時留學法國。
1935年博士論文答辯會上,一位“隆目深眼”的洋考官提出一個刁鉆古怪的問題:“‘孔雀東南飛’,為什么不往西北飛?”人們無不面面相覷、臉色愕然。
“孔雀東南飛”,是《古詩為焦仲卿妻所作》的起句,用的是比興手法,與內容沒有必然聯系,從學理上讓人如何回答?但是“方額秀目”的陸先生稍一思索,即朗聲答曰:因為“西北有高樓”。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這答案來自與《孔雀東南飛》約略同時的漢末文人五言詩的《古詩十九首》。因為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阻斷了孔雀西北去路,它才索性折身而返,振羽東南!
“妙答”對“刁問”,人們相顧莞爾,滿場粲然。陸先生此答,顯示出他面臨詰難時的機敏睿智,與古代典籍諳熟于胸的深厚古典文學功力。
多年以后,以《文心雕龍校注》一書為其學術生涯奠基之作的楊明照先生聞此逸事,笑謂:“此答可入新世說,非此五字,不足以盡其妙!”
高考中考:多讀書,方能開闊眼界,才能回答這些“刁問”。誰說“讀書無用”?
07、詩人、教授陳夢家講《論語》時,經?!叭刖场?,每當誦讀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時,便身不由己地揮動雙臂,長袍寬袖,飄飄欲仙起來。
有一次,有一學生發(fā)出一個怪問:“老師,請問‘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人,有幾人結了婚?幾人沒結婚?’”這無厘頭的問題,頓時引得滿場哄堂大笑,眾學生都為陳老師捏了把汗。
陳夢家停下手腳,靈機一動,就詩中數字“戲”解道:“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故三十個賢人結了婚;童子六七人,六七得四十二,四十二個沒結婚,三十加四十二,正好七十二賢人?!庇质且魂嚭逄么笮?,笑聲中充滿了對陳老師的贊賞、欽佩!
這一番妙對,沒有機敏的頭腦,沒有對數字的敏感,斷難“戲”得出來。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先生是文科教授,理科也不含糊。
高考中考:笑過之后,要有收獲!聽我報告,一舉多得!
08、劉文典是當年清華名教授,他給學生上課,追求學術性強、內容新、語言獨特。他曾說過:“凡是別人說過的,我都不講;凡是我講的,別人都沒有說過。”沒有淵博的學識底氣,誰敢說這話?那年代的學生,那年代的大學課堂,開放得很。你敢發(fā)大話,我就要探虛實。
有一次,學生大聲問:“先生對寫文章有何高見?”劉文典應聲道:“問得好!”隨即朗聲念出5個大字:“觀世音菩薩。”眾學子無不愕然——這是哪跟哪呀!
接下去,劉老師神秘地解說道:“‘觀’,多多觀察生活;‘世’,須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講究音韻;‘菩薩’,要有救苦救難、關愛眾生的菩薩心腸?!?
果然非同凡響,令眾學子聞所未聞,細細想來,真是“高見”,把寫文章的學問概括得既全面又深刻。
高考中考:這是寫好作文的根本!大家還記得我主講高考報告,關于高考作文,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能夠得高分的簡單方法嗎?
以上經典對話,是名師們學識淵博、積淀深厚的靈光“一閃”,因為讀書破萬卷,達到了“胸藏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語自華”的境地,再加上年年演講于象牙塔,面對萬千思維活躍學子磨煉得語言睿智、反應機敏、應答如流、語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