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溫暖的話,一句扶持的手,一個引導(dǎo)的箭頭······生活在萬千世界,每一次醉人的回眸,深情的擁抱,哪怕是陌生人的一個善意的微笑,都是一種給予。而千萬種給予中,真正的給予便是布施。
王舍城旁邊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隔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很想供養(yǎng)一盞燈火。但她用全部的錢卻只能買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后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fēng),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了,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里燃燒,大放光明。
這是佛教經(jīng)典之一《賢愚經(jīng)》中的一則小故事。它告訴人們的道理樸實而平凡,那邊是: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供物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虔誠。曾有個江洋大盜給禪院布施香火錢,要求借宿,被禪師斷然拒絕了。原因就在于禪師認(rèn)為凡他所漂白的都將被大道弄黑,不同類的人很難相處在一起??梢?,并不是所有的給予都會被人所接受,還要看這個給予是否是真誠的。
《吉祥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一般而言,所謂布施是指散發(fā)自己的財物來救濟窮苦的人。所以有“貧窮布施難”的說法,因為自己的財物尚且不夠用度,又如何談到布施他人呢?
這里,舉一個公案為例。
在釋迦牟尼住世的時候,有一對夫婦生活極其貧苦,他們只能住在一個小破房子里,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于是只好天天到街上乞討。乞討并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沒辦法,他們只能輪流穿。假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日子也就這樣馬馬虎虎地一天天過了下去。
有一位辟支佛,他有宿命通,能觀察人的前世宿命,他看到這對夫婦窮成這個樣子,于是用心觀察一番,發(fā)現(xiàn)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布施,所以今生就只有受窮,窮的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鞍。∵@回我要度他們?nèi)?!”這位辟支佛就發(fā)愿要度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于是到這對夫婦的門前來化緣。
這位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托著缽,站在門口。這對夫婦看見有個和尚來化緣,而自己家里除了一條褲子什么都沒有,于是丈夫就對太太說:“唉!我們都要發(fā)一點布施心來求求福。為什么我們這么窮呢?就是因為以前我們不肯布施,所以現(xiàn)在窮成這個樣子,今天我們應(yīng)該做個布施?!?
太太說:“做布施?我們有什么可以做布施?”丈夫就說:“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可以布施給這個出家人?!逼陂g太太不樂意,與丈夫爭執(zhí)了一番,最后,夫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了比丘。
比丘接過褲子后,就到釋迦牟尼那里去,輾轉(zhuǎn)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們?nèi)业呢敭a(chǎn),可是布施給我了。”
佛祖接受了這條褲子,然后對人說:“他家里就這么一條褲子,都能布施出來,尤其供養(yǎng)得失辟支佛,所以將來能得福無量?!?
當(dāng)時佛祖這個法會里,國王也在這,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么一個窮的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家,自己在皇宮里吃得好,穿得暖,這怎么對得起百姓呢?”于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給窮苦的家庭送米、送面、送吃、送穿。
兩夫婦只布施一條褲子,便即刻得到了許多的匯報,心里非常感動。于是便去拜見佛祖,佛為他們說法,兩個人經(jīng)歷了貧困的種種波折,一聽到佛法,就立刻了悟了。
貧窮布施難。人在困難的時候仍能布施,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難越能做,這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很多人總害怕別人勸他布施,以為這樣自己便會失去很多。其實,布施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非要把財物給人才叫布施,就算是我們貧窮得一無所有,仍然可以布施。比如說,見到人的時候,主動與人打招呼,長此以往地堅持下去,不但會有很好的人緣,而且和也是在行“語言的布施”。除此之外,見到人時含笑、慈顏、注目,這就是“容顏的布施”?!ぁぁぁぁぁ?
給,不是錦上添花;給,要雪中送炭。給,能給得不勉強,給得不后悔,甚至給得皆大歡喜,是無上的修養(yǎng),也是無上的智慧。歡迎喜歡國學(xué)文化易經(jīng)風(fēng)水的朋友們關(guān)注晟道人公眾號,學(xué)習(xí)更多國學(xu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