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還是堅持做自己
敢問正路在何方?在腳下,在心中,在路上。讓我講,還是堅持做自己,一方面在內部做好自我摸索,一方面在外部做好學習借鑒。無論是社會人生,還是中國經濟,都應該如此。沒有做好自我摸索,就無法得知自己靈魂深處究竟需要什么,一旦需要確知以后,動力的問題基本就解決了,這是發(fā)展的內部基石;沒有做好學習借鑒,就不會有比較,就無法得出真知,進而難以確知發(fā)展的方向,這樣一來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就沒有得以充分利用,很容易迷失自己。過去十多年,我之所以能夠成長這么快,就是因為一方面注重根據自己的內心需要去做艱苦的自我摸索,一方面注重學習借鑒四老四少為代表的一大批經濟學家。也就是說,兩步(包括內部修煉和外部突破)要協(xié)調起來,才能走得穩(wěn)走得快。改革開放三十六年,之所以突飛猛進,就是因為一方面搞好對內改革試驗田,然后推而廣之,加強內部修煉;一方面搞好對外開放,請進來走出去,加強外部突破。換句話說,就是一方面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自我摸索,最大可能滿足廣大群眾需要;一方面學習借鑒美歐,日本,以及四小龍的先進經驗,包括制度,技術,管理,文化等等,采百家之長,為我所用。許多人關心我的成長,擔心這擔心那。說實在話,我滿懷感恩。但是,我自己的路,還得自己走,一方面尊重內心,一方面不斷突破,敢問正路在何方,還是堅持做自己,調整,再調整。而且,不能脫離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能脫離自身的發(fā)展條件,不能脫離外部的諸多約束,發(fā)展是內外兼修的結果。至于中國當前,以及未來,一方面繼續(xù)把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計去實現(xiàn),譬如大躍進,文革等等問題,一定要防患未然,堅決不能重演;一方面既要與大批發(fā)展中國家搞好關系,又要與近鄰日韓等國家搞好關系,更要與美歐等發(fā)達國家搞好關系,自始至終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堅決不搞對抗。
就我苗實作為當事人多年的體驗,旁人大多都是站在自身的角度來評價當事人,本質上就如同盲人摸象,流于片面,無法做到客觀。其中,由于所掌握信息內容的差異,或者對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由此而產生的評價自然就各式各樣,甚至千奇百怪。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對撲面而來的諸多評價,理還是不理?如果理,那么當事人是否有這個吸收判斷能力,甚至落實執(zhí)行能力,包括獲得收入的能力,克服困難的能力,以及化解風險的能力,等等?當然,當事人背后有強大團隊支撐的話,極有可能有條件接近理想狀態(tài)。否則,這就超過了當事人的自身能力,陷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狀態(tài),無所事事,沉默以對了。那么,沒有能力理,就是理不了,也就是不理了。這樣一來,當事人越是不理,他們越是去評價,這個那個,好啊壞啊,是是非非,沒完沒了。其實,一旦成為公眾人物,只要你言語,他們就會隨之議論紛紛,喋喋不休,甚至話不投機,群體而攻之。更進一步講,眾人議論,包括各種評價,無論是論壇,微博,還是微信,都是一時一地一事的議論,如同村子里一伙人諞閑傳,說過就了,一陣風,凡是智者,幾乎不會認真去計較?;蛟S,聽到議論的小孩子,或者愚夫會真正去計較。但是,他們極有可能都不是智者。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講,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教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什么意思呢?就以自然來說吧!飆風亂刮也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可是這些是誰在操作主宰?是天地(也就是自然)。天地都不能長久永遠不變,更何況是人了!所以從事道(順其自然)方面修煉的人,就能和道溶為一體同于道,從事于德方面修煉的人,就能和德溶為一體同于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要被拋棄。同于道的人,就會得到道的支持促使道能很容易接受他;同于德的人,就會得到德的支持也促使德能很容易的接受他;失去道德的人,就會得到失去道德人接受他(同時也會遭到道德的懲罰)。誠信不足的人,人民自然就不會相信他。只有人們心中真正的接受大自然,這樣才會真正的了解它,應用它,也是為什么有的人打坐要到環(huán)境好的地方,有的人為什么可以天人合一了。
前幾天,有個網友了解到我的一些情況后,或者是看我的文章,或者是道聽途說,他留言說我是古之顏回。當時,我沒有直接回應。事后琢磨,覺得不是那么簡單,甚至應該區(qū)別論之。至于我為什么這樣講,大家可以認真閱讀后面專門討論顏回的文章,然后再下結論不遲。不過,需要如實指出的是,我1995年給名字取“苗實”這個字,就是源于《論語·子罕》中“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這句話,用意是砥礪自己,做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高度警惕半途而廢。宋志堅先生在《孔子為什么喜歡顏回?》一文中是這樣介紹顏回的,現(xiàn)轉錄在這里?!懊缍恍?,秀而不實”這八個字,據說是孔老夫子嘆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予,天喪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么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說,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fā)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xiàn)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孔夫子為什么喜歡顏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贊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大概。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贊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鬃诱f: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后,孔子還說:“死得可惜?。∥抑豢吹剿斑M,從未看到止步?!鳖伝卣婵芍^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范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鬃訌慕蹋⒅嘏囵B(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于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不僅僅是舉一反三了??鬃铀^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皩W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一個“仁”字,在孔子的學說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請孔子說得具體些,孔子就說了四個“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說,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鬃诱f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里”了。對于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鬃诱f:顏回對他沒有什么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信息,對于孔子說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追蜃哟蟾乓哺杏X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fā)現(xiàn)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fā)揮,于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于表示不悅,甚至與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綜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歡顏回的緣由,有的順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墩撜Z·子罕篇第九》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蔽阋獗闶遣浑S意猜測;毋必便是不主觀武斷;毋固便是不拘泥固執(zhí);毋我便是不自以為是。這“四絕”是有道理的,顏回也做得不錯。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稱的只有三人,顏回則排第一(其余兩位是閔子騫和冉伯牛),甚至被稱之為“復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但以我之見,顏回最大的缺點,就是孔夫子說的“四絕”(尤其是“毋我”這一條)做得太好,“克己復禮”也“克”得太過,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為一個復制品。顏回去世時的年齡,有說三十一歲的,也有說四十一歲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沒有留下足以為人稱道的業(yè)績,除了英年早逝,這個因素也不可忽略。根據《孔子世家》記載,老子贈言孔子,其中有兩句是“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這一記載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絕”以及孔子喜歡顏回是否與這兩句話有關,但我以為,人可以有缺點,卻不可以沒有自我。這一點,為人之師者尤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