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簡稱“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qū)。省會福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福建省陸地總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
福建地勢呈“依山傍?!睉B(tài)勢,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nèi)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90%;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巖、三明、南平、寧德等9個地級市,共有12個縣級市,44個縣,29個市轄區(qū)。
截至2018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3941萬人,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GDP)35804.04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2379.82億元,增長3.5%;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17232.36億元,增長8.5%;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16191.86億元,增長8.8%。第一產(chǎn)業(yè)增加值占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的比重為6.7%,第二產(chǎn)業(yè)增加值比重為48.1%,第三產(chǎn)業(yè)增加值比重為45.2%。全年人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91197元,比上年增長7.4%,在中國大陸31個省份中排名第6。
名稱由來
因境內(nèi)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設福建經(jīng)略使才開始出現(xiàn)福建。
建制沿革
福建,遠古屬百越之閩越部落,《禹貢》屬揚州。在周朝為七閩地,春秋以后為閩越國。秦南平百越,置閩中郡。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認騶無諸為閩越王于此。漢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閩越地,封騶搖為東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騶無諸孫騶丑為閩繇王,復封余善為東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閩越國叛亂,漢武帝率軍平息,并以其地險阻,故遷閩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隸屬于會稽南部都尉管轄。
閩越國北遷之后,自漢始元二年(前85年)漢承認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jīng)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隸屬于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
三國時屬吳國,設建安郡,轄建安、南平、將樂、建平(建陽)、東平(松溪)、昭武、吳興(浦城)以及候官、東安(南安、同安)共9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到梁天監(jiān)年間(502~519年),又從晉安郡分出一個梁安郡,轄興化、泉、漳等地。自晉宋至齊梁,福建初屬于揚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屬下的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又歸東揚州管轄。陳朝永定時(557~559年),陳武帝為羈縻陳寶應而設“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州治設在晉安(今福州),下領建、晉、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還屬東揚州。
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并為一,稱建安郡;原設置的15個縣裁并為四(即閩縣、建安、南安、龍溪)??ぶ斡山ò玻ńóT)移至閩縣。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shù)和縣數(shù)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于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xiàn)之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jīng)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jīng)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并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xiàn)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先后為閩國、殷國、南唐、吳越各國所據(jù),區(qū)劃名稱幾經(jīng)變遷。
后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啟,升福州為長樂府,稱東都,領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時期,置福建路,行政區(qū)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及邵武、興化二軍。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gòu),共計8個,故福建號稱“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攻破宋都臨安(今杭州),宋帝趙顯被俘。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到福州,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趙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力圖恢復宋室江山。后因王積翁叛變,南劍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擁戴渡海去廣東。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復置。次年,改行尚書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年),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銷。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復被廢為縣的福寧州,直隸于布政司。終明一代,福建設八府一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殺。鄭鴻逵、蘇觀生等迎唐王朱聿鍵來閩。六月,朱聿鍵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翌年,隆武政權(quán)覆滅。
清代,福建區(qū)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轄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年),鄭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驅(qū)逐荷蘭殖民者后,改臺灣為東都,設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jīng)治理臺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滴醵辏?684年),清廷統(tǒng)一臺灣后增設臺灣府,屬福建統(tǒng)轄,下設三縣一廳。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寧州為福寧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龍巖兩縣為直隸州。光緒十一年(1885年),臺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tǒng)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省與府之間還設4個分道作為派出機構(gòu):寧福道駐福州,轄福州府、福寧府;興泉永道駐廈門,轄興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龍道駐漳州,轄汀州府、漳州府、龍巖州;延建邵道駐南平,轄延平府、建寧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設置閩浙總督(駐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撫。督、撫原屬臨時設置,可是后來迄未取消。由于督、撫權(quán)力很大,成為全省最高軍事、民政長官,原來正式的省一級長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屬官。另外,清朝還設置管領滿洲駐防旗兵的鎮(zhèn)守將軍,原和地方行政無關,卻兼管海關和糧儲道、鹽法道,遂也成省級官員。
辛亥革命后,歷屆中央政權(quán)均置福建省。民國2年(1913年),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民國3~16年(1914~1927年)改設閩海、廈門、汀漳、建安4個道;合并閩縣、侯官為閩侯縣,建安、甌寧為建甌縣;改永春州、龍巖州為永春縣、龍巖縣;廢除廳制,改平潭、云霄為縣;析出同安縣的廈門島成立思明縣。經(jīng)過改革,全省計有4道、61縣,仍然是省、道、縣三級建制。民國23年(1934年)末,廢除道的制度,成為省、縣兩級制;設10個行政督察專員區(qū),分別駐長樂、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龍巖、長汀、邵武、浦城等地。這是福建劃分專區(qū)的開始。經(jīng)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qū)。在這前后,對縣、市也作了調(diào)整。民國17年(1928年),從龍溪縣劃出華安縣;民國22年(1933年),改思明縣為廈門市;1934年,把光澤縣劃給江西?。?949年劃回);民國29年(1940年),從沙縣、明溪、永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立三元縣,從建甌劃出一部分設水吉縣;民國34年(1945年),柘洋(原屬霞浦)、周墩(原屬寧德)兩個特種區(qū)改建柘榮、周寧二縣;民國35年(1946年),把閩侯縣的鼓樓、南臺、倉山等地劃出設立福州市。這樣,從民國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行政督察區(qū)、2市、67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直轄福州、廈門2市,分設8個專區(qū)、67縣。
1950年4月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將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福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閩侯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溪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永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1年,設立縣級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別劃歸晉江專區(qū)署和龍溪專區(qū)署管轄。建甌專區(qū)改名為建陽專區(qū)。
1953年,原由晉江專區(qū)領導的泉州和龍溪專區(qū)領導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轄。
1956年,設南平市,為省轄市;撤銷閩侯、永安、建陽三專區(qū)。原閩侯專區(qū)所屬閩侯縣改由省直轄,原閩侯專區(qū)所屬閩清縣改歸南平專區(qū)管轄,連江、長樂、羅源三縣改歸福安專區(qū)管轄,福清、永泰、平潭等三縣改歸晉江專區(qū)管轄。撤銷永安專區(qū),將所轄明溪、三元二縣改歸南平專區(qū)管轄,大田縣改歸晉江專區(qū)管轄,永安、寧化、清流改歸龍巖專區(qū)管轄。撤銷建陽專區(qū),將所轄建甌、浦城、邵武、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光澤、水吉九縣全歸南平專區(qū)管轄。撤銷水吉、柘榮、寧洋三縣,并將三元、明溪二縣合并改稱三明縣。
1958年,原由省直轄的泉州市劃歸晉江專區(qū)署管轄,漳州市劃歸龍溪專區(qū)署管轄,南平市劃歸南平專區(qū)管轄,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同安縣劃歸廈門市管轄。
1959年,恢復閩侯專區(qū),轄閩侯、閩清、連江、長樂、羅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縣,專署駐閩侯縣。
1960年,設立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清流、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并入南平市。
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qū),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1970年,原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龍巖、三明等7個專區(qū)改為地區(qū)。
1971年,閩侯地區(qū)改為莆田地區(qū),行署駐莆田縣;福安地區(qū)改為寧德地區(qū),行署駐寧德縣;南平地區(qū)改為建陽地區(qū),行署駐建陽縣。
1973年,莆田地區(qū)所屬閩侯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75年,恢復柘榮縣,屬寧德地區(qū)管轄。撤銷松政縣,恢復政和縣、松溪縣,屬建陽地區(qū)管理。
1981年,撤銷龍巖縣,改為龍巖市(縣級),由龍巖地區(qū)行署代省管轄。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區(qū)改為莆田市,擴大福州的管轄范圍。原由莆田地區(qū)管轄的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五縣和寧德地區(qū)管轄的連江、羅源二縣劃到福州,加上原轄的閩侯縣,福州共轄8個縣。9月,設立莆田市(地級),原莆田地區(qū)管轄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領導。撤銷邵武縣設立邵武市(縣級),劃歸建陽地區(qū)行署代省管轄。
同年,還撤銷三明地區(qū),三明市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由三明地區(qū)管轄的永安、寧化、清流、明溪、建寧、泰寧、將樂、沙縣、尤溪、大田10個縣劃歸三明市管轄。
1984年9月,撤銷永安縣設立永安市(縣級),劃由三明市代省管轄。
1985年,漳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龍溪地區(qū);龍海、云霄、漳浦、詔安、長泰、東山、南靖、平和、華安縣劃歸漳州市。泉州市升為地級市,撤銷晉江地區(qū);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縣劃歸泉州市。1987年新設置石獅市、廈門市湖里區(qū)兩個縣級行政機構(gòu);廈門市的郊區(qū)更名為集美區(qū)。
1988年,建陽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由建陽縣遷至南平市,并更名為南平地區(qū)。南平行署仍轄南平市、邵武市、建陽縣、建甌縣、順昌縣、浦城縣、崇安縣、松溪縣、政和縣、光澤縣。撤銷寧德縣,設立寧德市(縣級市)。為寧德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銷崇安縣,設立武夷山市(縣級市)。11月13日,撤銷福安縣,設立福安市(縣級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銷漳平縣,設立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福清市(縣級市)。
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晉江市(縣級);撤銷建甌縣設立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qū)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gòu)和編制。
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qū),設立南平市(地級市)。撤銷南平市(縣級市),設立延平區(qū)。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
2014年5月,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qū)。同年12月,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巖市永定區(qū)。
2017年11月,撤銷長樂市,設立福州市長樂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