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依天道而行,讓人生多一份厚重感。
在俗世中,有學問不一定有修養(yǎng),有修養(yǎng)不需要太大的學問,這并不是說明了“學問”不重要,而是告訴大家,要以修“道”為本。
人生有大道,能夠突破障礙,能夠在與人處事之中化險為夷,讓自己擁有一個光明正大的道義,這樣的人無所畏懼。
在孔子的眼中,“道”是一種中庸,他能夠讓我們做事不偏不倚,合理適度,不會讓心性以及言行有失偏頗。
在老子的眼中,“道”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遵守道就是順應規(guī)律,一切順應自然,不但能夠順應自然的成就一件事情,而且還能避免災禍。
正所謂《道德經》中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這句話告訴我們:道是萬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寶,不善人也用之保全自己。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源,它也是存在于天地萬物自然的規(guī)律,遵守道,就是遵守規(guī)律,否則就是逆天而行,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那么在世俗眼中,“道”是什么呢,道是一種原則,是一種底線。
依道而行,就是最好的一種力量,他能讓自己的人生往好的方向去循環(huán),守天道,遵天理,讓人生合理,讓一切適度。
荀巨伯天道之舉
漢朝荀巨伯,去探望一個生病的朋友,剛好遇到了外族的敵寇,要攻打朋友所在的那個郡。
朋友就對荀巨伯說:“我都是要死的人了,你還是快離開這里吧?!?
荀巨伯說:“我那么遠來看你,你卻叫我離開,這不是敗壞道義而茍且偷生嗎?怎么會是我荀巨伯的作風呢。”
敵寇到了之后,問荀巨伯:“我們大軍一到,整個郡的人都跑了,你是什么人,竟然敢一個人留下來?”
荀巨伯說:“朋友有病,我不忍心讓他一個人待在這里受苦,我寧愿代他去死?!?
敵軍就說:“我們這些不講道義的人,卻侵犯了這個講道義的地方。”
于是撤軍返回,整個郡得以保全。
荀巨伯的這種行為,正是以道治事,秉持道的理念最好的印證。
在生死面前不畏懼,在原則面前不放松,這樣的道義,感動了敵寇。
在生命攸關的時刻,他完全有機會去逃生,但是為了照顧生病的朋友,卻不顧個人的安危毫不退縮,從中可見,荀巨伯如此重情重義,在乎的是正義的道,忽略的是自我的安危。
但是他最終收獲的,卻是保全整個郡城,受萬人敬仰和尊重,這不正是道的一種力量嗎?
《易經》中說:《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這句話告訴我們:服從于天道,如同太陽東升西落,循環(huán)不已,所以諸事亨通,自然能夠沒有災禍。
在遇到困境的情況下,無論多么大的困境,只要遵循天道,自能化險為夷。
道就如同人生的一種信仰,信仰就是相信一種看不見的力量,相信道,輔佐道,成就自己的人生。
《菜根譚》之中說:“道是一重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家飯,當隨事而警惕。
道是一種人人得以共同修行的路途,應該順著人心去引導做學問,就好像平時吃家常飯一樣,應該隨著事物變化提高警覺。
只要人心向道,道不會拒人于千里之外,人人可遵循道,學習道,依道輔佐自我的人生。
就如同學問一樣,并非讀書寫作才是學問,而一切為人處事的道理都是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