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俠義英雄的結束。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被殺,劉備集團不但痛失一員猛將,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那么,一個曾經(jīng)威震華夏的虎將,為什么會一敗涂地?在劉備方面,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在上一期節(jié)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由于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暗中勾結,使關羽處于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關羽只好從襄樊前線撤退,敗走麥城。結果是關于被俘,然后被殺。
關羽之死,給后世留下了無數(shù)的遺憾。一個曾經(jīng)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終卻是這樣的下場。那么,在劉備集團當中,到底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任?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死有沒有責任?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易中天:
我們知道,丟失荊州、關羽陣亡的前因是關羽攻打襄樊。如果關羽不攻打襄樊,那么呂蒙和孫權雖然早就有了奪回荊州、消滅關羽的這個想法,他是沒有機會實施的。因此,我們要檢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發(fā)動襄樊戰(zhàn)爭?我們先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而這個問題呢,又牽扯到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打襄樊?
對于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不同意見。有不少史學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張作耀先生在內(nèi),都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決定或者授意的。張先生的說法是,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的授意下發(fā)動了襄樊戰(zhàn)爭,戰(zhàn)爭發(fā)動以后,劉備和諸葛亮又既沒有配合行動,又沒有配套措施,也沒有給關羽增援,還沒有給關羽派去強有力的輔佐人物,以至于導致了這一場戰(zhàn)爭的徹底失敗。因此,劉備、諸葛亮難逃其咎,這是一種觀點。第二種觀點呢,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商討,也就是說這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我個人傾向于贊成何先生的意見,因為我們在《三國志》上查不到劉備或者諸葛亮授意、授權或者命令關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記載。這么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劉備下的命令,或者說是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議,應該是有記載的。所以我傾向于認為,襄樊戰(zhàn)爭的發(fā)動是關羽的自作主張。但是,劉備聽之任之,沒有反對。因為劉備如果反對,也應該有記載;或者劉備根本就不同意、強烈反對,關羽就打不了這場戰(zhàn)爭。所以估計劉備的態(tài)度是聽任,或者是默許,甚至是贊成,只能這么推測了。因此,劉備對此也應該負責任。
那么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沒有,諸葛亮沒有任何責任。為什么呢?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不是劉備集團軍事行動的決策人。雖然諸葛亮現(xiàn)在已經(jīng)擔任了軍師將軍,但是這個軍師將軍和我們后世理解的那個軍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后世理解的軍師就是搖著鵝毛扇,在旁邊出謀劃策。而諸葛亮的這個軍師將軍是什么時候當?shù)哪??是劉備得到了成都以后,任命他為軍師將軍,實際上是升了一級。因為赤壁之戰(zhàn)以后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將,現(xiàn)在升格為軍師將軍,任務是署左將軍府事。因為劉備這個時候的正式職務是左將軍,左將軍他要開府,他有一個左將軍府,這個府里面的事情由諸葛亮總理。并且在劉備外出的時候“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去打漢中,諸葛亮替劉備看家,守著成都,供應糧草、供應援軍,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務。所以他沒有責任。
有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來說,諸葛亮難逃其咎,為什么呢?因為關羽攻打襄樊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在行動,所以諸葛亮也有間接的責任。我認為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為什么呢?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戰(zhàn)略規(guī)劃,不是實施方案,它是一個總體的規(guī)劃。懂規(guī)劃的人都知道有總規(guī)、有詳規(guī),還有實施方案。何況諸葛亮并沒有向關羽直接下達命令要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這個權力直接下達命令,他有什么責任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怎么說的?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這里這個將軍指的是劉備了,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確。它包括兩個內(nèi)容:第一是天下有變,那么請問,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第二,諸葛亮的這個戰(zhàn)略規(guī)劃也說得很清楚:“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這個上將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關羽吧,姑且這么猜測吧;“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是兩路出兵,同時進攻。那么襄樊戰(zhàn)爭的時候,兩路出兵了嗎?也沒有。
所以不能說關羽的襄樊之戰(zhàn)是實施諸葛亮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相反,在我看來,關羽的行動破壞了諸葛亮的戰(zhàn)略規(guī)劃。關羽沒有很好地領會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結果呢?使諸葛亮這個一旦天下有變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這個設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xiàn)了。所以不能夠因為諸葛亮有一個“隆中對策”,就把襄樊戰(zhàn)爭失敗的責任加在諸葛亮身上,這對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那么這里頭又有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諸葛亮為什么不阻止呢?這個問題我們姑且留一個懸念,以后再講。
第二個小問題,為什么要打襄樊?
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呂思勉先生的觀點是認為這是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行動。呂先生說:“逐利之兵,亦宜同時并出,首尾相應。故劉備之兵未還,關羽之師已起矣。”因為劉備在打漢中,所以關羽這邊配合行動打襄樊,牽制曹操。這個說法呢,我有點疑問。所以我比較傾向于贊同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得寸進尺。劉備在漢中取得了勝利,稱了漢中王,關羽當了前將軍,這時候劉備集團覺得自己很了不得,那么再干一下。那漢中你看也沒怎么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嗎?曹操也沒那么可怕嘛,也沒那么恐懼嘛。所以,關羽的這個得寸進尺,我們從好的方面、從肯定的方面講,叫做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那說得不好聽呢,就叫貪得無厭、自不量力。
那么究竟是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還是貪得無厭、自不量力呢?我們就要回答下面一個小問題,就是該不該打襄樊?這個問題學術界又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打,該打也包括兩個內(nèi)容:第一個內(nèi)容叫必打,怎么叫必打呢?就是襄樊這個地方劉備集團遲早是要打的,因為襄樊是荊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據(jù)有荊州;那么現(xiàn)在荊州幾個重要的地方,江陵這個地方已經(jīng)是劉備的了,襄樊還是曹操的,那么必須把它拿下,這叫做必打。第二就是能打,為什么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陽地區(qū)爆發(fā)了反對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tǒng)治是不穩(wěn)定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劉備剛剛在漢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士氣正旺,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就是孫權這個時候正在東邊攻打合肥,可以和孫權的軍事行動相呼應。這叫做能打。必打加能打等于該打,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意見仍然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發(fā)動的襄樊戰(zhàn)爭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的一次軍事冒險。為什么這樣講?有以下理由:第一,劉備剛剛?cè)〉昧藵h中,現(xiàn)在要做的事情是穩(wěn)定局勢、休養(yǎng)生息、鞏固成果,這個時候不宜有任何軍事行動,要把腳跟站穩(wěn)了再說,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關羽的這個行動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戰(zhàn)略設計,不是天下有變,也不是兩路出兵。第三點呢,就是關羽的力量貌似強大,其實有限,其實沒有人們說得想象得那么強大。水淹七軍之后關羽降于禁、斬龐德,也就如此而已,再無進展。沒有孫權在后面插一刀子的結果,何先生估計的結果是關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腦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因此,何先生認為這場戰(zhàn)爭是不該打的。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對第一個大問題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襄樊戰(zhàn)爭是關羽自作主張發(fā)動的,劉備沒有授意也沒有授權,但同時也沒有反對。第二,關羽發(fā)動襄樊戰(zhàn)爭的原因是勝利沖昏頭腦,錯誤估計形勢。第三點,關羽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時機不對,準備不足。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本人,他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好大喜功。
* 襄樊戰(zhàn)役對于關羽來說,是個永遠的遺憾。易中天先生認為,在襄樊戰(zhàn)役的發(fā)動上關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他自作主張發(fā)動的這次戰(zhàn)爭是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再加上關羽本人的性格剛愎自用,致使戰(zhàn)爭的失敗,荊州丟失。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面,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的必爭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為什么如此大意,單單派關羽鎮(zhèn)守?劉備的用意何在呢?
當時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是不是用錯了人?這個問題也是不好回答的,為什么這樣講呢?我們首先講該的一面。劉備當時采納龐統(tǒng)的建議,出兵去奪取益州,要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他們都留下來了。后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云都調(diào)到前線,最后留下是關羽。那么留的這個人對不對?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的情況下是對的。為什么是對的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作為留守荊州的人選,他有三個優(yōu)點:第一是忠誠,這個不要論證了,這個大家都承認的,關羽絕對對劉備是忠誠的;第二是能干,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fā)現(xiàn)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第三呢,內(nèi)行。守荊州,要會帶水軍,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水軍將領的人選一直是很困難的。但是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當時劉備敗走當陽的時候,就是關羽率水軍來接應嘛,后來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劉備這邊的兵力也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人馬嘛。這樣一個人選來都督荊州是再合適也沒有了。
但是,關羽有關羽的問題,問題在哪兒呢?在他的性格,狂妄自大、愛戴高帽子。建安十九年,劉備打成都的時候,馬超來投奔劉備。關羽因為和馬超是不熟的,就寫封信給諸葛亮,說請問軍師這馬超是個什么樣的人???諸葛亮一看信就明白了,關羽要跟馬超PK,而且只能贏不能輸。諸葛亮馬上就回一封信說,馬超非常了不起,難得的人才,可以說是一世之杰,這一個時代最杰出的人;但是呢,和美髯公比起來嘛,哪里比得上美髯公的絕倫逸群啊。這關羽看了信以后非常高興,然后就把這個信拿給大家看,你看看,馬超是一世之杰,啊,關某嘛……
這個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說諸葛亮怎么這么滑頭。其實也是冤枉了諸葛亮,這不叫滑頭,這叫丞相之才。諸葛亮現(xiàn)在還不是丞相,但是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丞相的才能。丞相的才能是什么呢?協(xié)調(diào)陰陽,也就是說要把集團內(nèi)部或者朝廷內(nèi)部君臣關系、同僚關系、上下級關系、隔壁左右所有的關系都把他擺好、擺平,大家團結起來做事情,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所以宰相肚里能撐船啊,他必須把各個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夠容得下,把他團結起來,把關系協(xié)調(diào)好。諸葛亮就是有這個才能,丞相之才。
但是同時有個副作用,就是把關羽慣壞了。但這也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責任,從劉備到諸葛亮到劉備集團其他人都是讓著關羽、慣著關羽的。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然后封了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沒有趙云?!?,在正史上從來沒有什么五虎上將,只有四虎上將,趙云一直是雜號將軍。趙云是很委屈的,確實是很委屈的。——這個決定一做出來以后,諸葛亮馬上意識到關羽不干,關羽肯定不干。劉備說這個事我知道,我自有辦法。劉備有什么辦法呢?劉備派了一個叫費詩的人去送委任狀。這個費詩一到,關羽果然跳起來了:什么?我當前將軍,黃忠當后將軍?我大丈夫怎么能跟一個老兵站在一起?。抠M詩說是啊是啊,費詩說:費詩的理解是這樣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漢王之所以要這樣重賞和提拔黃漢升(黃忠),無非因為黃漢升剛剛立了一個大功啊。在漢王的內(nèi)心深處,黃漢升怎么能和君侯您相提并論呢?君侯您是什么人?您和漢王,就是劉備了,名義上是兩個人,實際上是一個人啊,漢王的榮辱就是您的榮辱,漢王的成敗就是您的成敗,難道君侯您還想跟漢王講講價錢嗎?反正我費詩呢也就是個當差送信的,我把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費詩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后悔。關羽想,唔,回來回來,我接受,接受。
那么這個費詩他在劉備集團是個敢說話的人,在劉備集團里面對待關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當面頂回去。但請大家注意,也是順著毛在摸,摸得關羽很舒服。所以關羽這個人在劉備集團,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慣壞了的孩子有什么特點呢?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任性,第二個特點叫天真。由于被慣壞了所以任性,由于是孩子所以天真。由于任性,所以他發(fā)動了襄樊戰(zhàn)爭;由于天真,所以他上了孫權、呂蒙、陸遜的當,被他們忽悠了。而又由于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處理不好很多關系,比方說敵我友的關系,關羽是處理不好的。
據(jù)《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此前孫權曾經(jīng)向關羽求婚,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關羽怎么樣呢?“罵辱其使,不許婚?!薄度龂尽分挥羞@么簡單的幾個字,說什么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義,但是“罵辱”兩個字《三國志》的正文是有的。那么這個做得就不對了,誰都知道這種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于政治集團的利益的聯(lián)姻。孫權可以把妹妹嫁給劉備,你關羽怎么就不能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呢?孫權嫁了妹妹以后又把妹妹搶回去了,以后你翻臉了你也可以把女兒搶回來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孫權,你也可以痛恨孫權,你也可以不答應這門婚事,你不要罵人,開口就罵。而且對待部下也是這樣的,我上一集講到呂蒙的軍隊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兩個人就投降了,為什么投降呢?就是關羽老罵他們嘛。而且關羽去打襄樊的時候,要這兩個人供給糧草,這兩個人可能辦事也不太有力,何況關羽平時一貫瞧不起他們,而且關羽這樣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別人,那種蔑視是肯定明擺著寫在臉上的,他不會遮掩的,誰都感覺得到的。結果這兩個人供給不力,關羽就罵人了,說我回來收拾你們,等我拿下襄樊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們。這兩個人一想,你關羽拿不拿得下襄樊還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們,那我還不如投降算了。
所以你看,關羽這個人是個什么樣的人呢?第一有德,肯定是有德了,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確實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資歷,從這三點來說他是守荊州的合適人選。但是他有一個問題,沒有政治頭腦,沒有戰(zhàn)略眼光。所以我看法呢,關羽是個大俠,不是大帥。他在江湖上做一個獨行俠是很讓人敬仰的,而且也是非??蓯鄣?。說老實話,作為一個人,我讀《三國志·關羽傳》的時候我看待他蠻喜歡他,包括他把諸葛亮的信到處給人看我覺得非??蓯郏仡^你們看了我的節(jié)目,喜歡我的節(jié)目,給我發(fā)一個短信,我也會轉(zhuǎn)發(fā)出去。蠻可愛的,不可學,可愛不可學。
那么,關羽督荊州是不是劉備用人不當呢?我覺得也不是。為什么?第一,此刻無人可選,你說不留關羽留誰?沒人可留,確實沒人可留。第二個呢,更重要的就是劉備的事業(yè)發(fā)展太快,組織準備不足,他沒有想到自己那么輕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漢中曹操又跑了,這個時候他完全來不及做任何的這種準備。在這個時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馬上派人去荊州去把關羽換下來他也是來不及了。何況這個時候,劉備集團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奪取益州的勝利之中,也是想不到關羽這樣一位百戰(zhàn)百勝的將軍怎么會一敗涂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個人也好,一個集團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在誰都督荊州的問題上,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集團也的確是無人可選,關羽是擔當此任的合適人選。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劉備并沒有多少責任,而以關羽的能力鎮(zhèn)守荊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關羽依然是大意失去了荊州,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劉備增派援軍前去支援,或許關羽就不會有如此之敗。那么,在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包圍之時,劉備為什么不派兵救援呢?如果有援軍的話,關羽還會有如此慘痛的下場嗎?易中天先生對此又是如此看待的呢?
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包圍起來的時候,劉備為什么不救援?我的回答是六個字:想不到,來不及。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里面講到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這一場戰(zhàn)爭的結果,不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也是孫權沒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戰(zhàn)爭的形勢轉(zhuǎn)化得那么快。曹操想不到,孫權想不到,劉備就該想到?劉備也想不到。有置疑的人說,這場戰(zhàn)爭打了七個月,完全來得及派援軍去啊。這個時間算錯了,這七個月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在勝利狀態(tài)啊,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拿下來了,報回去的都是捷報,前方打勝了仗還有派援軍的道理嗎?一直到曹操把孫權的效忠信射進樊城和關羽的軍營的時候,關羽接了信以后還不覺得自己要失敗,他還不撤軍嘛,他還準備把這個樊城攻下來以后再去對付孫權嘛。而且,劉備和關羽也萬萬沒有想到,孫權,過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個人會跟曹操勾結起來嘛,也想不到呂蒙會把軍隊化裝成商人,這樣悄悄地去抄他的后路,都想不到嘛。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jīng)完全來不及了,信說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么樣呢?劉備總不能派空降兵到麥城吧?這個時候只有直升飛機能救啊。
這里面有一點,我也公平地說,有一點是他們應該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你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你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那么劉備又將如何動作呢?請看下集——夷陵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