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待業(yè)青年”、“諾,相當于現(xiàn)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吳王,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嘛”、“你小子渾蛋!我和你哥是哥們兒,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說我壞話”……聽過這樣的歷史課嗎?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用這種“非專業(yè)”的手法將西漢前期那段風云變幻的大歷史從容地表達出來,塑造出了劉邦、韓信、晁錯等鮮活的人物形象。許多觀眾正是受他的吸引重新引發(fā)閱讀歷史、鉆研歷史的興趣。
易中天主講的“漢代風云人物”成為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中的一檔超人氣節(jié)目,“漢代風云人物”的講稿結(jié)集《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已經(jīng)面市。
講座熱播出乎意料
您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所做系列講座《漢代風云人物》獲得那么熱烈的反響,對此您事先有預料嗎?對您生活及工作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易中天(以下簡稱易):講座的熱播的確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我只是在央視講了十幾講,時間也是比較短的。目前還沒對我的工作和生活有太大的影響。
百度貼吧里有個“易中天吧”,您的擁躉者們自稱“意粉”(易粉)、“乙醚”(易迷),稱您是“超級教授”。能得到這么多讀者的擁戴,您感覺如何?您經(jīng)常上去看帖子嗎,是親自回帖嗎?易:這些“意粉”大多應該是觀眾吧,能被這么多人接受,心里自然是很欣慰的,感謝大家的厚愛。我隔三岔五也會到“易中天吧”上去看看,也確實自己回過帖。但有件事我是要說明一下的,我在成都的時候因為回帖暴露了我的IP地址,電腦遭到了黑客攻擊,毀掉我正在寫的文稿,從此之后我就只看帖不再回帖了。
漢代是中華民族的上升階段
《漢代風云人物》的人物出場次序的安排有什么說法嗎?為什么是從晁錯開講?單是因為當時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漢武大帝》這樣比較好切入嗎?
易:講座中人物的出場次序是沒有特意去安排的,因為“漢代風云人物”不是一個事先通盤策劃的節(jié)目,至于從哪說起完全是偶然的,當然,也和當時正在熱播的《漢武大帝》有一定的關系。
有人認為您應該第一個先講講司馬遷,覺得他才是您講史的源頭,您怎么看?那么,現(xiàn)在的歷史學家您最欣賞的是哪一位呢?
易:我曾在陜西電視臺《風追司馬》現(xiàn)場直播時講過,“我們可以沒有漢武帝,但不能沒有司馬遷”。但是司馬遷又不是合適《百家講壇》來講述的人物。因為這檔節(jié)目面對的是廣大的電視觀眾,挑選人物的時候就要偏重于戲劇性,而不是從一個人物的學術分量和歷史分量的角度來判斷的。楊潔導演曾拍過電視劇《司馬遷》,但收視率卻不理想,所以說一個人物重要不一定是演出來講出來好看。
我最欣賞的當然是黃仁宇了,他的《萬歷十五年》我認為是極其杰出的作品,在歷史解讀和寫作的境界上我都是非常認同的。
漢代這一時期,正如您一再強調(diào),對中國人影響巨遠,那時候無論從帝國整體還是個人心氣都是開闊的。您對電視屏幕在一段時間里充滿清宮戲怎么看?
易:我認為漢代是我們民族的一個上升階段。漢代是我們民族的成年期,在經(jīng)歷了春秋走向成熟的階段。這個時期,一方面有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又開始走向成熟。這個成熟主要表現(xiàn)在形成了宇宙觀,在先秦是不怎么談自然、天的問題,漢代提出了“天人合一”觀念,漢代在哲學上思考宇宙人生;文學藝術上也有很多探索;政治上建立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制度,為后世的政治奠定一個基礎。
我用八個字來總結(jié)漢代和清代的特點:漢代恢弘,清代成熟。因為清代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歷史朝代,老百姓會比較熟悉,而漢代就比較遙遠了,我想這是電視屏幕清宮戲比較多的一個原因。
“品讀”比“普及”重要得多
有評價說,您完全打破了沉重說史的沉悶局面,為歷史知識的普及開拓了一條道路。我們發(fā)現(xiàn),“意粉”有七成是13歲到29歲的年輕人。
易:過去的很多歷史著作實在太艱深了,一般的觀眾和讀者很難接受。歷史學家擔負學術的責任,他負責的對象是學術界。但是我認為應該有一些人來向大眾負責,但這種負責又不是用“普及”能來概括的。我從來不使用“普及”這個詞,“普及”是只要把理論變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實上絕非這么簡單。我用的是“品讀”,我以前出版過《品讀中國》,剛出的這本叫《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品讀”是要去品味、去閱讀,能找到里面能給現(xiàn)代人以啟迪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
您幽默機智、神情并茂、通俗淺顯的說史方式符合了大多數(shù)人的胃口,您認為這是否代表歷史解讀的潮流和方向?
易:我怎么能代表潮流和方向呢(笑)?這還是要大家來評判、歷史來評判。其實我更關注是別人的批評,就算是偏激、挑剔也是很好的,至少提醒我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評判歷史人物“反臉譜化”
在您的這本《易中天品讀漢代風云人物》介紹了韓信、項羽等人物,因為他們英雄壯舉
、因為他們悲劇收場,他們在歷史上、在后人心目中成為理想人物。可以說,他們在政治上的失敗是什么原因?qū)е碌??應該如何去“品讀”歷史人物呢?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做成功呢?
易:這些人物失敗都是因為他們?nèi)烁裆系娜毕?。比如說韓信,他的重要問題就是“不徹底”,朋友沒有維系到,也沒有太大的敵人,他對劉邦有忠誠的一面,卻沒有忠誠到底,這與他人格的缺陷有關。
項羽是“匹夫之勇”,也是一大缺陷。但他是一個本色英雄,后世得到很多的同情。我現(xiàn)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告訴大家項羽不僅是有值得同情、值得喜歡的一面,他還是有缺陷的。
成功要看從哪個角度說,傳統(tǒng)上評判人物有一個不好的習慣———成者王敗者寇。當然歷史上也有一部分人同情弱者同情失敗者,比如對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的評價上,就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因為項羽是失敗者就偏要去同情他,變成了“成者寇敗者王”,這也是不對的。其實有各種意義上成功,事業(yè)、做人、做事的成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據(jù)說您的一位學生曾經(jīng)戲言,要做您的學生首要的條件是“帥”;那么,您一般收學生最看重的是什么呢?聽說您連續(xù)兩年沒有招收學生,盛傳您將離開廈大去復旦?
易:我招收學生很嚴格,規(guī)矩是考試之前不見考生,完全是試卷說話。我們設計的試卷足可以達到考察目的,總結(jié)起來就是四個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連續(xù)兩年沒有招收學生是因為要退休,退休了怎么可能還能去復旦大學呢?
我們知道,易老師的涉獵相當?shù)膹V泛,您本來是學古典文學的,后來轉(zhuǎn)到美學、文化學、歷史學,寫了許多不能完全稱之為“學術”的作品,受到了讀者的喜愛。再到央視“百家講壇”講演《漢代人物風云》,成為人氣最旺的主講人。您在不同領域中積累的知識,您覺得自己最有成就或是最有心得的是哪一方面?
易:我學術上真正的代表作、最有心得的是《藝術人類學》,書中提出關于藝術和審美、起源和本質(zhì)的學說,我稱之為“確證說”。
《漢代人物風云》講座的成功,讓我體會到電視和學者的關系,我以前說過,學者和電視臺的對接,做好了是“雙贏”,學術擴大了傳播范圍,電視提高了文化品位;做壞了就是“雙輸”,學術失去了自身品質(zhì),電視失去了廣大觀眾。
有人說你是“余秋雨式的人物”,一方面在學校執(zhí)教;另一方面頻繁參加社會活動。您喜歡作為文化明星的角色嗎?
易:別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吧。我在鳳凰衛(wèi)視《世紀大講堂》上,也有觀眾問過類似的問題。我認為,人生只有兩種選擇: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另一種是走別人的路那就只好讓自己去說。而我只不過是不愿意讓自己說而已,那就只好讓別人去說,那就不是可選擇的了。教書或者是參加社會活動,我不存在更喜歡哪個,沒有太大的可比性,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三國”開講三種面目
有消息說您2006將在央視開講“三國”,您講三國的著力點將放在哪里?
易:是的,我和中央電視臺合作,計劃做一年的三國,但一年只是個初步的計劃。
“三國”第一講是正月十五正式播出,然后每周六、周日播。“三國”其實是比較難講的,以前的那種已經(jīng)有過的方式都不實用了,跟講《漢代風云人物》不一樣,不能一個人一個人地講。這段關系錯綜復雜,而且我們是想把這段歷史整個講一遍,會涉及到很多人、事。
第一集是個開場白叫《大江東去》,是個總的帽子,主要談歷史的三種面目和我們的三種意見,也就是提出了一個觀點:任何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有三種面目,歷史上的本來面目、稱之為歷史形象;小說、戲劇和文學藝術中的面目,稱之為文學形象;民間信仰、民眾風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稱之為民間形象??创龤v史三種態(tài)度: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叫歷史意見;站在現(xiàn)今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叫時代意見;站在個人的立場上去看歷史,叫個人意見。
這段歷史大家都比較熟悉,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三國志》,一般讀者和觀眾心目中的“三國”是三國演義的“三國”,是三國的文學形象,而我重點要講的是歷史形象。接下來講的就是曹操,不過是以曹操為線索來講三國,貫徹我的講史的方式“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庇梢粋€人物牽頭帶出事件,然后又通過事件牽頭帶出其他的人物,比如說到曹操,講到關東聯(lián)軍,說關東聯(lián)軍必然說到袁紹……我是把人和事混編在一起,很難說哪些是講人哪些是講事,“三國”講座做成電視連續(xù)劇的結(jié)構(gòu),每一集最后都會有一個懸念。您認為三國人物和漢初人物相比,哪個更有魅力?那么,您最喜歡的是那個朝代?
易:我對歷史人物和朝代沒有特別偏愛的,我認為學者不能有偏見,一定要用客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