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易中天講師,易中天聯(lián)系方式,易中天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著名作家、歷史學家
41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易中天:冤死的晁錯(上)(3)
2016-01-20 63526
文章導讀: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要有一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秦王朝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是法家的學說,漢王朝武帝之前的國家形態(tài)是道家學說,漢武帝以后是儒家學說?! ?秦始皇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就把這個封建制度給廢除了,代之以郡縣制。什么叫郡縣制呢?就是原來諸侯的國,現(xiàn)在我把它改成郡;原來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縣。郡管縣,郡和縣都直屬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個政府、一個主權(quán)、一個領袖、一個國家。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革,秦始皇實行這個制度大概有十幾年之久。 秦始皇死了以后,秦王朝實際上就已經(jīng)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漢王朝。 那么漢王朝建立 以后,是實行周朝的封建制呢?還是實行秦朝的郡縣制呢?這就是兩條路線的斗爭。最后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一個妥協(xié)的方式,走一個中間路線,也就是在中央周圍,京畿地區(qū),即首都周圍這個地區(qū),實行郡縣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邊遠一點的地方呢,則實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國出去。這就是一個王朝兩種制度,我們不妨稱之為“一朝兩制”。那么分封在京師周圍的這些國家呢,就稱做藩國。為什么叫做“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籬笆、藩籬,意思就是說你們像籬笆一樣在周圍保衛(wèi)中央,所以這些王侯都被稱為“藩王”。他們回到自己的王國去,叫做“歸藩”,也叫“之國”。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國是各自為政的,是有自己主權(quán)的,也是有自己財源的。   不過,漢高祖劉邦雖然實行“一朝兩制”這樣一個方案,他還是留了一手的——做了一個規(guī)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異姓王。就是說,只有我們姓劉的,作為皇帝你可以封他一個國王;不姓劉的,姓呂的或者姓別的什么,那你只能封一個侯。所以你看,漢代的貴族,王侯分界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劉的,其他人只可以封侯,比如衛(wèi)青、霍去病——你可以封非皇族的貴族為侯——劉邦就是留了這么一手。   后來劉邦去世,呂后執(zhí)政,就破壞了這個規(guī)矩:她就封姓呂的做王,這在歷史上被視為亂政。呂后死了以后,大臣們就起來商量說要把這個事擺平。那么請誰來擺平這事呢?找太尉周勃。因為周勃手上有軍權(quán)。于是大家找到周勃,說周勃你來出面,把這個事情擺平吧!因為出頭擺平了這件大事,所以周勃是一個大功臣。周勃是誰呢?周勃就是我們在電視連續(xù)劇《漢武大帝》里面看到的那位平定七國之亂的太尉周亞夫的父親。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嗎?現(xiàn)在看來,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說吳王劉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吳王劉濞是什么人呢?是劉邦的侄子,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劉邦的哥哥叫劉仲,也就是劉二。這個劉二,他是個沒用的。劉邦當時也封了一塊地方給他,他守不住。但他兒子劉濞很能干,也很勇敢,會打仗。剛好當時吳楚那個地方剛剛收歸中央,劉邦一想,吳楚這地方也不能不派個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劉濞你去吧,就把劉濞封做了吳王。   封完了以后,劉邦就后悔了。他說,劉濞這個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這小子將來是要造反的。但是君無戲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來呢?劉邦只好摸著劉濞的背說,孩子,五十年以后東南有人作亂,那不會是你吧?咱們天下姓劉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別干這個事!劉濞馬上跪下來說,臣不敢。   事實證明,后來劉濞是造反了。但是劉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還是叫晁錯逼出來的呢?晁錯的理論,是認為劉濞必反。因為我們知道,當時的藩國,它是獨立王國,有獨立主權(quán),有自己的財稅,有軍隊,有領土,有政府——是這么一個東西。你說它在這個中央政府的外面,說它能保衛(wèi)中央,這個事情不大靠得住。何況像吳王劉濞,他處的地方是在現(xiàn)在江蘇那一帶,是魚米之鄉(xiāng),富饒之國?!妒酚洝飞险f“煎礦得錢,煮水得鹽”。當時用的是銅錢,那個地方產(chǎn)銅——大家知道現(xiàn)在江南有個城市叫銅陵,就是出產(chǎn)銅的地方——吳王自己開銅礦,開了銅礦以后他就鑄錢,把整個國家都變成一個印鈔票的機器了,所以他有的是錢。另外,吳國地處海邊,他可以曬鹽。鹽在當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商品,很賺錢的。尤其是邊遠的地方?jīng)]有鹽——人不吃鹽是不能活的——鹽可以賣大價錢。 所以說劉濞很富有。這樣一個國家在中央王朝的外面,是很讓人不放心的。所以,中央朝廷就要抑制它,而抑制的辦法就是削減它的領地,不要讓它這么大——今天切一點,明天再切一點,后天再切一點,一點一點把它的地方切小,這個就叫做削藩。   那我們想了,這個削藩,那些藩王們會愿意嗎?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他們不愿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么多的既得利益,誰會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貓嘴巴里一條魚、阿狗叼著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說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錯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贊成,這個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漢景帝也很擔心,就問晁錯,你看這個事情弄下去他們是不是會造反?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