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節(jié)了。如果上一炷香,祖宗能知道嗎?
是的,十八代的老祖宗。
老祖宗號太初公,是明代永樂到宣德年間人。踏上仕途后,被帝國政府派往異國他鄉(xiāng),最后以身殉職,長眠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幸好,他老人家的二兒子留在了湖南老家,繁衍生息。傳到我這兒,剛好十八代。
十八代,也太遠了吧?
不,很近。
民國三年,我們家族重修祠堂,由我爺爺主持。這時,老祖宗的在天之靈似乎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把一個信息傳給了我爺爺。這個信息又傳了下來,而且就在我身上,誰都看得見。
但,我卻一無所知,直到參加一檔節(jié)目。
這檔節(jié)目,叫“客從何處來”。
客從何處來,是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據(jù)說將在本月下旬播出。
參加拍攝是在去年十二月,歷時十八天,輾轉(zhuǎn)十城市,一路懸念不斷。我沒想到,太爺爺與晚清名臣郭嵩燾,二爺爺與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媽媽與民國總理熊希齡,會有這樣那樣的關(guān)系。我小時候,長輩們都是諱莫如深的。
同樣,我也沒有想到,我們家族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那樣的息息相關(guān)。從洋務(wù)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他們都趕上了,又好像都錯過了。兩湖書院,政法學(xué)堂,北平幼稚師范,所里國立商學(xué)院,還有日本陸軍士官學(xué)校,這些名字都被人淡忘了吧?家族中人記憶深刻的,是在侵華日軍炮火和屠刀下的幸免于難,至今心有余悸,不堪回首。
清明節(jié),該給死難的親人三鞠躬。
更重要的,是薪盡火傳。
是的,就像老祖宗傳給我爺爺,我爺爺又傳給我。
實際上,當我在圖書館翻閱那些泛黃的檔案,當我在昏暗的燈光下聽專家講那過去的故事,當我在寒冷的香山尋訪母親的足跡,當我在古城墻下遙想祖宗的音容,忽然覺得歷史原來是可觸摸的。
只是我們太不在意。
紀錄片拍攝的第五天,我沿水路去尋找太爺爺。夕陽映照之下的瀏陽河波光粼粼,一葉扁舟緩緩而行。這就是我的尋祖之旅嗎?這就是我的人生之旅嗎?民族也好,家族也好,難道不就是川流不息的長河嗎?只是,這江河從哪里來,又會把我們帶到哪里去呢?
也許,應(yīng)該知道。
也許,能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