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紀(jì)》是《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第十卷,該書講述三國嚴(yán)肅正史,還原了曹操、劉備、孫權(quán)、諸葛亮的歷史面目。作者易中天表示:“在本書中,并沒有什么忠義與奸邪的斗爭,只有盡可能接近真實的歷史。”下面,就讓易中天老師為大家揭開真實的三國歷史。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一):宦官外戚之爭引發(fā)東漢巨變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二):新時代的揭幕人是袁紹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三):董卓進(jìn)京并不以軍閥自居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四):關(guān)東聯(lián)軍多是董卓提拔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五):曹操的軍政府變成農(nóng)場主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六):毛玠版"隆中對"意義重大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七):曹操從未說過"挾天子令諸侯"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八):曹操曾與殺子仇人結(jié)親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九):劉備曾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三國紀(jì)》精彩書摘(十):
官渡之戰(zhàn)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zhàn)爭。
強大的一方是袁紹。這位當(dāng)年的關(guān)東聯(lián)軍盟主,已經(jīng)消滅了盤踞在北方的公孫瓚,擁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等于占有了大半個北部中國,可謂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曹操則可憐得多。他所擁有的,除了敵人就只剩下皇帝。然而這位大漢天子卻地?zé)o一壟,軍無一卒,錢無一文。何況袁紹要消滅曹操,又哪里需要天子批準(zhǔn)?
因此,不但士族地主階級把賭注押在袁紹身上,就連某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紹,不看好曹操。于是董承政變,劉備叛逃,豫州多處騷亂,徐州郡縣降袁,劉表暗中策反,孫策圖謀偷襲,僅因為自己被刺未能得逞。42
名士領(lǐng)袖孔融則在許都風(fēng)言風(fēng)語大放厥詞,散布袁紹不可戰(zhàn)勝的言論,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面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堅決支持,他未必頂?shù)米 ?3
事實上戰(zhàn)爭進(jìn)行得非常艱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軍至黎陽,兵分兩路攻擊白馬和延津。此戰(zhàn)雖以曹操獲勝告終,但曹操深知自己的實力不如袁紹,因此放棄白馬和延津,全軍退回官渡,以避其鋒芒。
七月,袁紹軍進(jìn)陽武(今河南原陽)。八月,袁軍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營扎寨,東西綿延數(shù)十里。曹操無路可退,便也扎營相向,戰(zhàn)爭進(jìn)入相持階段。
這時,袁紹軍號稱十?dāng)?shù)萬眾,曹操則“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他自己也心力交瘁。九月的一天,曹操見運糧的士卒疲于奔命,竟脫口而出說:再過十五天,我一定為你們拿下袁紹,再也不讓你們這樣千辛萬苦!44
實際上,曹操是不想再打,他實在堅持不住了。遠(yuǎn)在許都的荀彧卻來信說,袁紹傾巢而出,孤注一擲,這是鐵了心要跟明公決一死戰(zhàn)啊!如果不能戰(zhàn)而勝之,就一定會被消滅干凈,絕不可能有第三條路。
因此荀彧說:曹公呀曹公,成敗在此一舉!45
支持曹操的還有賈詡。賈詡對曹操說,明公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唯一的問題是總想萬無一失。其實,只要抓住機遇,一鼓作氣,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賈詡說得沒錯,機遇也說來就來。
首先是劉備開溜。劉備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別人看好袁紹,他卻看衰,甚至在曹袁兩軍相持不下時,就已經(jīng)預(yù)感到袁紹必敗。因此借口聯(lián)合劉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許攸叛逃。許攸是袁紹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時候就跟著袁紹,足智多謀,還掌握了大量軍事情報。因此曹操聽說許攸來奔,便光著腳跑出來迎接,搓著雙手放聲大笑說:這下子我的事情好辦了!48
許攸卻開口便問:請問貴軍還有多少糧食?
曹操答:起碼還能支持一年。
許攸毫不客氣地說:不對!重講!
曹操又改口說:還可以支持半年。
許攸冷笑一聲: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敗袁紹?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講實話?
曹操知道,許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報,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笑笑說:剛才不過開玩笑罷了!實實在在地說,頂多只夠一個月,為之奈何?
許攸見曹操實話實說,便將自己對戰(zhàn)局的分析和解決的辦法和盤托出。曹操也當(dāng)機立斷依計而行,親自率領(lǐng)輕騎兵直奔袁紹的糧庫烏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軍需物資和后勤設(shè)備。49
這就直接導(dǎo)致了第三件事情:張郃反水。
張郃是袁紹的大將,有勇有謀,而且也是在冀州時就跟了袁紹的。曹操奇襲烏巢,張郃主張立即增援,袁紹卻聽從謀士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結(jié)果如張郃所料,官渡沒能攻下,烏巢全軍覆沒。
郭圖緊張了。為了推卸責(zé)任,便向袁紹誣告張郃幸災(zāi)樂禍,出言不遜。張郃前方不利,后院失火,只好和部下高覽燒了戰(zhàn)車,向曹操投降。曹操喜出望外,說這是韓信歸了劉邦呀!于是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50
劉備開溜,袁紹失去外援;許攸叛逃,袁紹丟掉智囊;張郃反水,袁紹折了臂膀。所有這些,都說明袁紹大勢已去,接下來只能是全軍覆沒,土崩瓦解。
形勢在頃刻之間就發(fā)生了根本性的逆轉(zhuǎn)。
張郃剛一投降,曹操馬上按照賈詡的建議集中兵力大舉反攻。這時,眾叛親離的袁紹完全喪失了斗志,帶著長子袁譚棄軍而走。失去統(tǒng)帥的袁軍紛紛變成俘虜,袁紹帶到軍中的圖書和珍寶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同時被繳獲的,還有戰(zhàn)爭期間朝臣和部將私通袁紹的書信,曹操把它們統(tǒng)統(tǒng)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釋是:那個時候袁紹確實強大,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何況大家!結(jié)果,冀州各郡紛紛舉城降曹。51
官渡之戰(zhàn)就此結(jié)束。
這是決定當(dāng)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zhàn)爭。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zhàn)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紹當(dāng)然要走士族路線,恢復(fù)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quán)”,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他在戰(zhàn)后頒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張抑制兼并,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52
曹袁之別,即在于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hù)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shè)者。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lián)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后分道揚鑣,甚至決一死戰(zhàn)。
因此,官渡之戰(zhàn)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tuán)的斗爭,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zhàn)。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tài)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這里面沒有調(diào)和的余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quán)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53
事實也是如此。
于是,歷史的日程表被徹底打亂。在董卓時期,士族地主階級雖遭重創(chuàng),卻還可以寄希望于“士族兼軍閥”的袁紹。袁紹一敗,這一線希望也就化為烏有。
看來,在這個軍閥的時代,士族是沒戲了,哪怕他們同時把自己變成軍閥。
能夠叱咤風(fēng)云的,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劉備和孫權(quán)。
劉備和孫權(quán)都不是士族,也都是軍閥。但與曹操不同的是,他們的政權(quán)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夠與曹魏形成鼎足之勢。所以,曹操戰(zhàn)勝袁紹,是寒族戰(zhàn)勝士族;孫劉對抗曹操,則是南方對抗北方。
那么,南方為什么能夠?qū)贡狈剑?/p>
在這種對抗的背后,又有什么玄妙之處呢?
注釋
42.見《三國志·武帝紀(jì)》。
43.見《三國志·荀彧傳》。
44.見《三國志·武帝紀(jì)》、《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45.見《三國志·武帝紀(jì)》。
46.見《三國志·賈詡傳》。
47.見《三國志·先主傳》。
48.關(guān)于許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種說法。《三國志·武帝紀(jì)》稱“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荀彧傳》稱“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習(xí)鑿齒《漢晉春秋》稱袁紹不聽許攸抄小路前往許都劫持天子的建議,許攸怒而投奔曹操。
49.見《三國志·武帝紀(jì)》裴松之注引《曹瞞傳》。
50.見《三國志·張郃傳》。
51.見《三國志·武帝紀(jì)》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52.曹操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建安八年八月“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zhàn)之士”的“庚申令”,九年九月的“抑制兼并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二月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賢令”,十二月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分見《三國志·武帝紀(jì)》及裴松之注引諸書。
53.請參看田余慶《曹袁斗爭和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