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新聞,重慶鐵路中學一名家長給學校捐了四十部非智能手機,希望戒掉學生的“手機上癮癥”,該學校將初二(6)班作為使用非智能手機的試點班。目前班上有超過一半同學使用智能手機,有的學生表達了使用非智能手機的意愿。
這個報道讓我想起了“電腦游戲有害論”——游戲引發(fā)青少年癡迷,影響他們的學習,進而影響整個人的前途,所以游戲是有害的,不應該讓青少年玩游戲。這名鐵路中學的家長和當年向電腦游戲開炮的家長相比,心態(tài)上不知是否一樣。
但從側(cè)面來看,則反映了智能手機的流行。它甚至成為青少年生活中難以缺少的一部分了。有學生透露,如果不通過微博、微信就沒辦法聯(lián)系到自己的朋友。新一代的社交圈子,從新的社交工具上生根發(fā)芽。
別說學生是否有“手機成癮癥”,其實成年人的世界里,“手機成癮癥”的例子比比皆是。無論站著、坐著、在家、在外、等車、等飯、地鐵、公交,很難看到一個不拿著手機把玩的人?!暗皖^族”是社會現(xiàn)象,而非學校里的亞文化。
有一段時間,我也出現(xiàn)了“手機幻聽癥”,總以為自己的手機震動了自己不知道。后來我常常跟自己說,“漏接一個電話沒什么大不了”,這種強迫癥才逐步消除。
我認為,“手機成癮癥”的出現(xiàn)是因為,我們沒能擺正我們與智能手機之間的關系。如果你把手機放在價值觀里比較高的層面(比如說少接一個電話會損失 100 萬這樣),那么“手機幻聽癥”則很難避免。許多奇怪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因為我們心理上的不成熟。
就好像經(jīng)常有人抱怨“信息過載”,覺得自己沒辦法處理生活中如潮水般涌來的信息,其實是因為他無法正確處理自己與信息之間的關系。郵件多?為何不多多使用 Gmail 的“過濾”功能,好好地歸類管理;提醒多?為何不在系統(tǒng)設置中禁用一部分應用的通知?
《網(wǎng)絡素養(yǎng)》一書表達了要善于運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所使用的觀點?!皩τ诿恳晃粨碛须娮余]件賬戶的人來說,信息過載不過只是問題的簡單描 述。因為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而得以自由流動的信息是可以給人增加價值的——假如我們懂得合理的去使用它的話?!?/p>
“但是,假如我們不懂得怎么去理解和接受這些東西(或者有選擇性的拒絕某些東西),去衡量和去吸收這些東西,并且作出我們自己的貢獻并且參與進來,還有也許最為重要的,要學會什么時候以及為什么要去關閉我們 的電子設備,或者是直接遠離這些東西——假如我們不懂得這些的話,它也可能帶來害處?!?/p>
回到文章開頭,在好學的學生手里,智能手機是幫助他們擴大知識面、社交面的工具,雖然對于其它學生來說未必,但我們總不能因噎廢食,因為一點點的消極就否定所有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