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時期的孟子思想
古希臘時期的文明,在亞里士多德時期達到頂峰,而后逐漸走向衰落,此時的東方文明正處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期,孟子正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戰(zhàn)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闡述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還曾在齊國為卿。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仁”的主張,提出“仁政”的學說。然而,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君主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真正實行的機會。孟子晚年退居講學、著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傳為后話。
在“仁政”學說的基礎上,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tǒng)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是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的道德主體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中具有深刻影響。孟子認為人的道德本性即善性是道德主體,道德本性在原初狀態(tài)是平等的,人類本性中先天具有善的萌芽,但要真正由此形成高尚的品德,還要靠道德主體的自身修養(yǎng),而修養(yǎng)的關鍵在于善性的弘揚和內在超越。這些思想對于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個體道德修養(yǎng)仍具有借鑒價值。
孟子關于倫理和政治的主張,正是中國早期心理學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