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jīng)•小雅•大田》有感
黃德華
我自小喜歡古典詩詞,由于時勢等原因,我選擇了理科,有幸考上了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文理并重的高等學府,在那里,我吸收了珞珈山和東湖的靈氣,養(yǎng)成了寫古典詩詞的習慣,至今有80余首古典詩詞。大學畢業(yè)后,來到了山水和文化并重的圣地杭州,即使工作繁忙,也沒有放棄寫古典詩詞的習慣。2008年從事教學與培訓后,我擁有了更多自由的時間,因此,養(yǎng)成了愛看國學的習慣,《四書五經(jīng)》已看5遍了,逐漸有所開悟。
今看《詩經(jīng)•小雅•大田》感觸非常深,也記起了兒時拾穗的情形,突然感悟到了父母的偉大,他們雖然是普通的人,但他們身上流著“向善守正”的大善大德。
《詩經(jīng)•小雅》是周王祭祀祖先而祈年的詩。一般而言,作者是周王。但該詩篇也不經(jīng)意流露或記載了“周王和農(nóng)夫分配生產(chǎn)果實的事實”。從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領悟到3000多年的人性問題。這些問題至今依然存在。比如《詩經(jīng)•小雅•大田》中的“彼有不獲稚,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狈g過來就是:那邊有不要的稚谷,這兒有未斂的禾束,那邊有遺漏的谷捆,這兒有散落的谷穗,便是撿穗的寡婦的實惠。
很多人看到這里,給予了贊揚,說是西周具有“遺穗以利寡婦”的淳樸民風。把“遺穗利寡婦”看成是“人性的光輝”。但是直覺告訴我,這是人性的悲哀(周王人性的丑惡),是寡婦的可憐。豐收了,周王不愁吃穿,千斯倉萬斯倉。而寡婦卻只能靠拾穗而生。(盡管遺穗也許是農(nóng)夫們故意不收割殆,用心良苦。為了讓鰥寡孤獨無依無靠者糊口活命,又免于他們沿街挨戶乞討的窘辱,農(nóng)人有意留下一小部分豐收果實讓他們自行去采拾,那種細膩熨貼,那種宅心仁厚,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自古有拯溺幫困的惻隱之心。)這說明勞動成果分配不合理,孤寡老幼之人沒有社會保障。西周的社會設計存在人性的丑惡。為什么會有遺漏和撒落?無意為之還是有意為之?皆有可能。
在第五次看到這首詩時,我突然記起了,5-7歲的時候拾穗的情節(jié)。那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農(nóng)戶們組成生產(chǎn)大隊,農(nóng)田為公所有,農(nóng)作物當然也歸公(大隊)所有,收割后,按公分分配。農(nóng)戶們,只有自由地,沒有自由田。大人們用鐮刀把成熟的稻谷割到后,一般要放在田里曬1-2天,第二天,農(nóng)婦們就把它們捆成束后,放在田里,農(nóng)夫們就把捆成束的稻谷,再捆成一擔,挑到大隊的打谷場。一般而言,小孩們,尤其是7歲以下的小孩,跟著男的大人們后面,可以拾穗,不會被大隊干部趕走。拾來的稻穗,也不用交公,一般私用,常常用來喂雞,或者換“涼粉”。
我的老家翰溪村,自古小康,有山有水,有肥沃的田地,有無數(shù)的溪水,有長年不息的原泉水。這里民風淳樸,忠孝兩全,儉勤持家。我們小時候,就經(jīng)常聽大人講“擊鼓教孝”的故事。我記得6歲那年,我經(jīng)常和一大群小孩去拾稻穗,每一次拾稻穗回家,總沒有別人多,在炎熱的某一天,父親教訓我:你這么這樣沒用,連拾穗也拾不過人家。母親也訓責我:你手腳這么木,連拾稻穗也偷懶。這是他們第一次同時訓責我,我記憶非常深。當時我非常難過。于是,我就不跟著在我老爸后面去拾稻穗,只要是我老媽捆扎的地方,我也不去拾稻穗。一是恨他們,二是怕他們在田野里當眾訓責我。我跟著別的大人后拾稻穗,經(jīng)常會被有些大人趕走。但我依然堅持著。之后的幾天,我拾到的稻穗都比別人多,幾天下來,我老爸老媽就表揚我,說我不比別人差,我媽媽說:你看看,我們罵了你,你就能干多了,勤快多了。我委屈地說:媽媽,不是這樣的。我父親就說:那,這幾天,你的拾的稻穗,哪里來的?難倒是別的小孩送給你的?我埋怨地說:別人那里遺漏的稻穗比你們多。父親嚴肅地說:這樣?那我們寧愿少一點。母親撫摸著我的頭說:錯怪你了,今后,不要罵你了。我們寧愿少一點。后來,我有時候跟著父親背后拾稻穗,發(fā)現(xiàn)和以前一樣。有時候在母親捆扎的地方拾稻穗,發(fā)現(xiàn)遺漏的稻穗和以前一樣的少。當然,我有時候,也會到別的大人們背后拾稻穗,只要他們不趕我走。
那些遺稻穗很多的人家,其小孩長大后,在我們翰溪村,生活處在中下,按鄉(xiāng)村的話說,沒有出息。而我呢,是翰溪村的第一個大學生,至今依然是唯一考進前10所大學的。我的弟弟也考上了寧波大學。翰溪村的人都說,我們有出息。盡管,我媽媽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但翰溪村的人,至今還在說我媽善良能干。我爸爸生活平善而儉勤,到我老爸家聊天的人,非常多,因為他們說我老爸,忠厚無欺。原來,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為我有“向善向上守正”的父母。大哉,拾穗教子,生生不息。美哉,拾穗教子,向公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