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diào)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gòu)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xié)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quán)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gòu)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由此得出結(jié)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gòu)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xiàn)象。
•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會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低的人當助手,這兩個無能的助手又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gòu)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管理體系。
帕金森定律的引申
• 定律一:冗員增加原理:
– 官員數(shù)量增加與工作量并無關系,而是由兩個源動因造成的。每一個官員都希望增加部屬而不是對手(如“投票”);官員們彼此為對方制造工作(如行政審批,工商、稅務、審計、公安,既得利益驅(qū)使)
• 定律二:中間派決定原理:
– 為了爭取中間派的支持,雙方頗費心機進行爭取,特別是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所以,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中間派成了主角。對決定的內(nèi)容不十分清楚的人,意志薄弱的人,耳朵不大靈光的人
• 定律三:雞毛蒜皮定律:
– 大部分官員由不懂得百萬、千萬元而只懂得千元的人組成,以至于討論各種財政議案所費的時間與涉及的金額呈反比,即涉及的金額越大,討論的時間越短,反之時間則越長。雞毛蒜皮的事情則花費很多時間。
• 定律四:辦公場合的豪華程度與機關的事業(yè)和效率呈反比:
– 事業(yè)處于成長期的機關一般沒有足夠的興趣和時間設計完美無缺的總部。所以,“設計完美乃是凋零的象征”,“完美就是結(jié)局,結(jié)局就是死亡”。
• 定律五:雞尾酒會公式:
– 會議與雞尾酒會(飯局)同在。把會場從左到右分為A-F六段,從進門處到最遠端分為1-8八段,則可劃分出48個區(qū)域;在假定酒會開始的時間為H,且最后一名客人離開的時間是最初一名客人進場后2小時20分鐘,則,重要人物都會在H+75至H+90的時間在E/7區(qū)域集合,最重要的人物自然會在其中。
• 定律六:嫉妒癥(分三個時期):
– 在嫉妒癥流行的機關里,高級主管辛苦而遲鈍,中層干部勾心斗角,底層人員垂頭喪氣而不務正業(yè)。
• 出現(xiàn)了既無能又好嫉妒的人物,即患上了“庸妒癥(平庸而嫉妒)”;
• 這些庸妒癥患者不幸進入或原本就在高層,盡一切可能手段排斥比自己強的人,拒絕提升能力強的人;“愚蠢比賽”
• 機關仿佛被噴了DDT,凡才智者一概不得入內(nèi),機關病入膏肓,此時的機關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
• 定律七:退休混亂(50歲現(xiàn)象):
– 一般退休的年齡是R,在前3年(R-3)人的精力會開始減退;問題在于如何挑選合適的接替者,工作表現(xiàn)越優(yōu)秀,任職時間越長,越難尋得合適的接替者,而在位者總會設法阻止職位較低的人接近自己的職位,以至不得不延長自己的退休時間。
啟示
• 不稱職的行政首長一旦占據(jù)領導崗位,龐雜的機構(gòu)和過多的冗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據(jù)著高位的現(xiàn)象也不可避免,整個行政管理系統(tǒng)就會形成惡性膨脹,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這樣就會在官場中形成類似的“鮮花”插在“牛糞”上的現(xiàn)象,鮮花就好比是那些公司中的領導職位,牛糞就是那些公司中平庸的領導者,而這種“牛糞”插在“鮮花”上的危害是極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