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沒有人可以離開他人獨自生活。當然,這并不只是從物質需要的層面考慮,他人的存在還是滿足個人心理需要的必需因素。心理學家馬斯洛把愛和歸屬的需要列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曾在“和平號”空間站工作過五個月的美國航空員杰瑞,在回憶太空歷程時說:當航天飛機像一顆明亮的星星快速飛離地球時,我突然間感到極度的孤獨——只剩下我和兩名俄羅斯宇航員了,只能靠我們自己照料自己了,我們已經遠離了自己的家園和生死相依的地球…… 實際上人的孤獨不止于此。這個世界上的人很多,我們每天接觸到無數的人,似乎這個世界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口。但是人心的孤獨并沒有因為人數的增加而減少。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太少! 交流,不是簡單的對話,溝通不等同于問答,交流與溝通是一種心理共鳴。 遺憾的是,還有許多人,甚至連溝通與問答都還有困難。 我們不敢表達自己,我們害怕表現自己。我們實在太脆弱,一點小小的事件都能引起我們心中久久的波瀾。我們一味地關注于自己的內心,關注于自己的形象,我們實在太在意自己了,在我們心中似乎整個世界都在時時關注盯視著我們!我們緊張了,卻又以為似乎全世界只有我們緊張;我們臉紅了,就認為全世界的人都不臉紅;我們把自己想當然地看作弱者。 殊不知—— 人人都孤獨,每個人都在盼望著你跟他搭訕;每個人都緊張,他正在心里竭盡全力地試圖控制自己的膽怯。 每一個人的真正自我都是具有磁性的,交往本身就具有人際吸引力。 我們通常所說的某個人“個性很有魅力”,其實是指他沒有壓抑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和具有表現自己的勇氣。“不良個性”也可稱作“被壓抑個性”,其特征是不能表現內在的創(chuàng)造性自我,因而顯得停止、避免、禁錮、束縛。受壓抑的個性約束真正的自我表現,害怕成為自己,害怕成為自己,把真正的自我緊鎖在內心深處。壓抑的癥狀很多:羞怯、靦腆、敵意、過度的罪惡感,失眠、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和別人相處等等。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陌生環(huán)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有類似面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癥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游,那么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于謹慎和考慮的太多,限制了個性的發(fā)揮和表現。
下面這個方法,也許有人會不屑一顧,因為它似乎太偏激太簡單,還因為他并不了解也沒有體會。試問,又有誰能夠找到一個不具有偏激色彩的治療和矯正性藥物或者方法?矯枉無法不過正。我們不是在尋求所謂的真理,而是在找尋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1 .不要事先考慮你“想說什么”,張開嘴巴說出來!
2 .不要做計劃,不要在行動前考慮。
3 .停止批評自己。
4 .養(yǎng)成大聲講話的習慣。
5 .直接表露愛憎好惡。
釋放自己,不要因思前顧后限制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