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工,從微薄的下崗津貼中抽取一點錢買了兩把香蕉帶給心愛的女兒。當這位母親把其中一只破了皮的香蕉剝開放進嘴里時,女兒竟然大叫著,要媽媽吐出香蕉,說:‘這是我吃的!’這位母親吐出香蕉后背過臉去,淚水簌簌滾落下來……”
聽說這樣一件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我們不禁想問:“現(xiàn)在的孩子這是怎么了?怎么能這樣呢?”是不應(yīng)該這樣,可他們偏偏這樣了。怎么了?這就要問問你們了,家長。是不是你愛孩子愛過頭了?
又有一則故事:春秋時期,有個魯國人在海邊捉到一只毛羽鮮艷、鳴聲悠揚婉轉(zhuǎn)的大鳥,認為是神鳥,便把它獻給
博學的莊周得知此事后嘆息說:“那是荒島上棲生的鶚呀,素以草籽、昆蟲為食,怎么消受得了王宮的富貴呢?”
天下為父母者,沒有不愛子女的,子女的寒暖、饑、飽時刻牽動著他們的心,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對待子女的要求,不管合理與否都百依百順。
這些父母將對子女的疼體現(xiàn)在如此的溺愛嬌慣上。殊不知,“‘溺愛’是一種病態(tài)行為。遷就、縱容孩子的缺點,就會使孩子感情麻木,從而走向愛的反方向,使孩子變得殘酷無情?!?span lang="EN-US">
南京一位16歲的中學生因“媽媽太關(guān)心他了,遭到同學們的嘲笑,說他是長不大的毛孩子”,竟然用鐵榔頭砸死了親生母親。
諸如此類,讓人難以想象的悲劇造成的原因,究其根本,在于對“愛”的把握。
愛過度,則成禍。由愛到恨,距離其實不遠。把握住愛的“度”,才能防止愛滑向“恨”,滑向“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