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笑之
中央電視臺“道德觀察”欄目曾經介紹了一個15歲孩子持家的辛酸故事。
王賢,一個15歲的初中孩子,幾年前因為家庭貧困,獨自一人來到他現在所在的中學校長辦公室,講明自己的家境,懇求校長讓他入學,并保證不會讓校長失望。校長感動于孩子的誠懇,免除了他所有的學雜費,讓他進了教室。
從此,他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他每天都是步行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以普通步行的速度他要走一個小時左右,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每天跑步上學、回家,這樣他可以節(jié)省一半的時間。
王賢的媽媽在他出生幾個月的時候就離家出走,杳無音信。爸爸因此傷心過度,精神錯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不知去向。
剩下爺爺奶奶將王賢艱難拉扯大,在王賢九歲的時候,奶奶不幸中風,半身癱瘓,從此臥床不起。緊跟著爺爺又患了青光眼,雙目失明。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年僅九歲的王賢身上。
平常上課時間,王賢早晨四點左右就起床,看書、燒飯(包括爺爺奶奶的午飯),然后跑步上學,晚學后再徒步回家,書包來不及放下就開始忙家務,服侍老人吃飯、睡覺,然后自己再做作業(yè)。
周末更是王賢忙碌的時間,他一個孩子必須跟大人一樣種地,關注地里莊稼的長勢、收成。家里用不起煤氣,每到周末,王賢都獨自上山砍柴。雖然是十幾歲的孩子,但王賢種的蔬菜一點也不比鄰居家的差。
王賢的事情經過媒體報道以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好心人的幫助下,王賢在深圳找到了離家出走的媽媽,媽媽答應將王賢接到深圳,并負責他的生活。但王賢回絕了,他舍不下爺爺奶奶,在他的心里爺爺奶奶是他相依為命的親人,是爺爺奶奶養(yǎng)育了他,他要報答爺爺奶奶的大恩大德。
當這個懂事孩子的形象在我——一個為師者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的時候,
我的思考是:家庭教育是什么?
王賢沒有父母,只有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在這個家庭中,王賢的的爺爺奶奶對教育的理解可能是一片空白。沒有教育理論的支撐,何以培養(yǎng)出如此孝順懂事的孩子?
看來,有些時候,理論是空的。就如同一個學富五車的家長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空悲切。
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多的是說教,而少了感染。
王賢的事例不難看出,爺爺奶奶對王賢沒有任何要求,只是盡他們所能讓孩子的身體健壯起來。而對王賢的思想道德教育多來自身教,沒有說教,只是不自覺中,王賢感受到了爺爺奶奶對他的親情,一種讓王賢無法割舍的親情。
王賢知道,人不能忘本。爺爺奶奶養(yǎng)育了他,他就要養(yǎng)育爺爺奶奶,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蛟S在王賢心目中,這不是什么高尚品質,而只是自己本分的事情而已。
事實上這也是道德范疇內的事情,有人將這樣的現象比作動物的“反哺”。只是王賢的年齡太小,才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同時,我以為社會的“反哺”風氣不好,才需要用這個十五歲孩子的案例來醒世。
在看看身邊的事例,應該說,在我周圍,再比王賢家境困難的沒有了。但比王賢懂事的也沒有。這就引發(fā)我的另一個思考:是不是家境與品德修養(yǎng)成反比?
是不是家境越是困難,出生在這個家庭的孩子品德就越高尚?我身邊有這么一個孩子,母親與父親因感情不合離婚,家里因為這樣的變故而經濟窘迫,學校考慮到孩子的特殊情況給予適當減免。但有一段時間,我發(fā)現這個孩子老是往學校小店跑,剛開始我以為她是去買些必要的學習用品,后來經過幾次觀察發(fā)現,她是在買零食。這時候,我就納悶,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怎么會有這么多零錢供其消耗?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班主任在她的口袋里發(fā)現了超出一般較富裕家庭孩子的零花錢,這讓我更加不解。
在一次處理她不遵守學校規(guī)章制度時,從她爸爸的口中得知,原來,這個爸爸自打跟孩子的媽媽離婚之后,總感覺虧欠孩子,于是無限度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久而久之,孩子不好的習慣養(yǎng)成了,并一發(fā)不可收拾。現在這個父親也很頭疼,為什么他把心都掏給孩子了,孩子還不學好?自己那么辛苦在外頭賺錢,孩子還不知道珍惜?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我不全信。但“環(huán)境造就人”這話我信。你給孩子一個怎樣的成長環(huán)境,他就會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孟母當年三遷其居,為的就是能讓孩子有一個有利于成長的學習環(huán)境。
環(huán)境育人,這應該是教育者應該懂的道理。學生道德得不到提升,我們應該反思,不是我們說得不夠,而是我們的環(huán)境氛圍營造得不夠,不能給學生以質的感染。一味說教導致教育變得空洞,進而演變?yōu)榱恕皢隆?。而使自己成為大話西游的中的“唐長老”,討人嫌、招人煩。
我這里所指的環(huán)境,物質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多應該是人文環(huán)境,也是就輿論氛圍。人的行為有不小的一部分靠輿論支撐。
收輿論譴責的行為一般很少會有人會去做。
所以,學校除了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之外,更需要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尊敬師長這樣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氛圍。讓學生時時處處感覺學習的重要,禮儀的必要。只有當孩子知書達理了,行為自然會高雅起來,品德也就順理成章地高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