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很多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打出的第一個口號就是:“先學做人,后學做事”。
為什么打出這樣的口號?其實,他是向社會呼喚人的價值觀的回歸。然而,卻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理解。
既然企業(yè)是國家的縮影,為什么人的價值觀,即就業(yè)的理想或心態(tài),非要通過企業(yè)文化再去塑造?十四億中國人,怎么就沒一個跟我一樣愚笨的人,老想這個深沉的問題?中國有句老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是我過于癡愚要這樣“千慮”,抑或是人們太聰明的過頭?
價值觀是什么?價值觀這個詞,會在我全部講義中,根據(jù)語義環(huán)境的變化,以不同的詞組經常出現(xiàn)。因此,首先我必須讓大家明白,價值觀這個概念的內涵,及其變換后的同義詞組是什么?他不是大家今天理解的賺了多少錢的“金錢價值”。而是比金錢價值、值錢億萬倍的道德價值﹑人心價值﹑人性價值。換一句話說,也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而人的道德,含蓋了人心的道德﹑人性的道德﹑行為的道德。這種價值觀的別稱,也叫人的心理或心理底蘊。哲學上也稱人的世界觀。
有了價值觀,每一個人都會在社會中,和諧地生存。沒有價值觀,人就會在社會中永無休止的﹑勾心斗角的﹑爾虞我詐的坑蒙拐騙。即人與人之間,很難有一種和諧的生存環(huán)境。因此,價值觀就是人的道德和良心﹑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如果要把這樣的價值觀跟它下個定義的話,那么,價值觀就是一種文明體系的靈魂,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精髓。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不但有文明,而且有文化,所以他不同于動物。一個沒有價值觀的人,實際上,只能算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換一句話說,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也就成了“行尸”和“走肉”,甚至有可能連動物都不如。因為動物沒有高智商,而人的智商又極高,“行尸”和“走肉”是能嚇死人的呀!可任何兇猛的動物,怎么都不可能把人嚇死。因此,我五千年傳統(tǒng)文明的價值觀,孔子把它稱之為“仁”。“仁”就是每一個人心中要有他人,不能只有自己。同時,又把它稱之為“人性”。
如果從這個“仁”字出發(fā)去看“性”,即從孔子儒學精髓的本質上去看“性”,那么,“性”的本質就是“善”。因此,孟子在集成孔子道德思想的人倫體系時,大論“人性之善”,也就是說的這種人的“社會之性”。請大家一定記住,社會之性是抽象之性,而不是具體的個人之性,也就是“文化”了的人性。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我們的先人總喜歡把抽象和具體放在一起來談。因此,幾十年來,我們的學術界爭論所謂的“性善”、“性惡”,是毫無道理的胡攪蠻纏,也更無“唯物”、“唯心”可論。即便先秦的荀子,觀察人“性”之“惡”,也是從人的個性出發(fā),強調施教才能使人達到“性善”。無非是把具體和抽象分開來說,結論仍然一樣。
在我們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明中,誰都知道,一個沒有價值觀的人,他是站在自己極端自私的“個性”上,去面對社會的。這種人,在我五千年傳統(tǒng)文明中,稱之為“魔鬼”。是不斷地被社會人性的正義所追殺的。所以,有了價值觀的人,人人喜歡,人人愛護。沒有價值觀的人,人人得而誅之。因此,是仁人志士,一旦做了錯事,好多人他都情愿去死,而不愿意活;即便是活,也是在道德和良心的懺悔中,折磨自己,從而用積善積德,來求得心理的平衡。再有一種情況,是仁人志士的,為了保護這種價值觀,大凡自己愿為很多的人去死,而死的心甘情愿。這就是說,價值觀實際上是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所以,孔子又稱之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這句話用現(xiàn)代語言來翻譯,難道不就是我上面說的價值觀嗎?你說,她是不是比金錢的價值貴億萬倍?
由此可見,價值觀是一條既支配人的行為,又制約人的行為的人性規(guī)律。即每個人遵守這條人性規(guī)律,社會就會永久的和諧。不遵守或者部分丟失這種人性規(guī)律,每個人至少都會感到,人與人之間是處在一種高度緊張的勾心斗角之中。因此,價值觀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文明體系的根,現(xiàn)代哲學語言稱之為意識形態(tài)。因此,意識形態(tài)也是每個不同民族的靈魂支柱。
人類自己炫耀自己不同于動物,不但因為人有意識形態(tài),而且因為人的意識形態(tài)的內涵中有了動物不能具有的文化,因為,現(xiàn)代自然科學證明,動物也有意識形態(tài)。因此,意識形態(tài)又稱之為文明或文明體系。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的文明這個概念中包含了文化。其實,無論是早期文明還是現(xiàn)代生物科學,都發(fā)現(xiàn)和證實許多高級靈長動物,似乎也有意識形態(tài),也有文明,但它沒有文化。
所以,對于父母的孝敬,孔子又曾說過“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語出《論語•為政》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犬和馬這樣的動物,尚且知道反哺養(yǎng)育之恩,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跟畜牲有什么區(qū)別?還有一句成語叫“虎毒不食子”,這都可以算我們的祖先早已觀察到,動物也有簡單的價值觀。那么,今天高度文明的社會,我們難道不應秉承幾千年傳統(tǒng)文明的價值觀嗎?現(xiàn)代企業(yè)和現(xiàn)代企業(yè)所需要的人才,難道不應秉承這種價值觀嗎?所以,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有靈魂。也就是說,人必須具備價值觀。
難道國家龐大的教育體系,從九年義務教育,到成千上萬的高等學府,把這件最基本的育人之事,都不能替企業(yè)完成嗎?那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一個什么問題呢?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即我們現(xiàn)行的現(xiàn)代教育,教給孩子們的一套價值觀,不受現(xiàn)代企業(yè)的歡迎(甚至可以說厭惡)。因為,今天的教育體系,輸給孩子們的全部都是西洋文明體系的價值觀。靈魂是不可以從西方去借的,就如同給A型血病人輸B型血一樣,那不是救命,而是送終。除此之外,西洋的任何藥品,也同樣能治中國人的疾病。這兩種不同,大家一定搞清。
那么,現(xiàn)代企業(yè)又是什么?難道它不就是國家的經濟支柱嗎?因此,憂患的意識,經常莫名的在我們這輩人的頭腦中縈繞。
現(xiàn)代企業(yè)不就是每個社會成員的人生舞臺嗎?現(xiàn)代企業(yè)不就是每個國家的老百姓衣食住行的保障嗎?現(xiàn)代企業(yè)不就是老百姓賴以糊口的灶碗平臺嗎?現(xiàn)代企業(yè)不就是每種不同觀念的國家體系賴以存在的經濟支柱嗎?
而當今的人類世界和以往的歷史,又有很大的不同,商品經濟的國際競爭,借助于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達,大范圍的取代了遠古時期,國家與國家的戰(zhàn)爭,民族與民族的戰(zhàn)爭,部落與部落的戰(zhàn)爭。而更大規(guī)模的、不帶硝煙的戰(zhàn)爭,主要體現(xiàn)在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上的競爭。這種競爭而且日趨激烈,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物資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品級和質量。
這就是我從現(xiàn)代企業(yè),這個組合概念中能夠體會出的具體含義。請問在場的各位,事實上難道不是這樣嗎?
或許有人會說:你說這話雖然在理,但也不盡全然,因為,所謂的現(xiàn)代企業(yè),國與國之間的起步條件,就不一致。因此,也就決定了每個國家和民族,其物資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事實上就有品級和質量上的巨大差異。
應該說,這話說得也不無道理,但從全世界各種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對比來看,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很根本的原因和條件。恰巧相反,我倒認為,文化的底蘊是千年的積累,它比物資條件,對現(xiàn)代世界將來的格局影響,更為重要。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短短二十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們不是倚仗著,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大大地拉短了,與世界列強的距離嗎?小日本和韓國經濟起步的極短歷史也告訴我們:他們不也倚仗我“儒”“道”文化的精髓底蘊,稍先起步追趕列強,成為當今世界--亞洲的經濟強國,這些難道不就是擺在眼前的客觀事實?
盡管有這樣大量的事實擺在眼前,可我也常常杞人憂天的想一些深層的社會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術界,老是只愿被動的接受事實,而不愿主動的正視事實,承認事實,再進一步的總結經驗,用事實去推動落后經濟的快速增長,以期我華夏文明用很短的時間,吸收和同化世界各文明成份的優(yōu)秀部分,同時擯棄它們的糟粕,堅守和保持自己傳統(tǒng)文明最純真,最優(yōu)秀的精髓底蘊,讓它在世界文明格局中,再造領先的輝煌。
然而,我5000年傳統(tǒng)文明最純真,最優(yōu)秀的精髓底蘊是什么?不就是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完全合拍的人文世界觀嗎?不就是與現(xiàn)代世界,人類要求大同和諧相一致的人倫價值觀嗎?
這可是唯獨我華夏文明才有的、最寶貴的人文資源和條件啦,憑什么讓它白白浪費?
這種寶貴的人文資源和條件的基礎是什么?難道不就是傳統(tǒng)的儒學文化和道家的思辨智慧?
每當我們翻開歷史,我總喜歡思考一個史實的深層答案,應該說我華夏文明在滿清的康乾盛世以前,從來就沒有落后過世界列強,甚至一路領先。這個原因是什么?而這之后就開始明顯落伍,迄今兩百余年。這兩百余年落后的根因何在?
然而,前一史實的結論,我已基本得出,那就是幾千年傳統(tǒng)文明的儒、道文化非常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造就了200多年前,我華夏文明一直領先于世界的文明格局。
在今天,我們有必要以200多年的落后,來全盤否定5000年文明的輝煌嗎?這個200多年的落后史,在歷史的長河中,難道不就是短短的一瞬嗎?干嗎今天的人們,非要遠離這種世界觀和價值觀呢?改革開放的很短時間,拉短了我們同世界列強競爭的距離,事實證明:還是這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為老百姓所艱難秉承和推崇的結果。
而200多年落后的歷史是什么?是孔子儒學的妄自尊大?還是滿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是孔子儒學沒有積極的主張社會的和諧和穩(wěn)定,才是國富民強的根基?還是歷史的統(tǒng)治階級爭權奪利,發(fā)動戰(zhàn)爭,內訌不斷,然后又玩弄儒學為我所用,任意詮釋傳統(tǒng)文明,無限放大負面因素的必然結果?這是每個稍懂歷史的人,心里都有底的答案,勿需我在這里搖唇鼓舌。自《孔子儒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