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關懷缺失,扼殺獨立人格的成長(3)
現在,讓我們再次回到開頭的那個故事中,可以想象的是,在中國千千個家庭里,類似的情況一定發(fā)生過許多次,我們不妨想象一下,說蘋果中有星星的孩子,將會受到家長怎樣的對待;或者說,假如你的孩子告訴你蘋果中有一個星星,你又當作何反應。
答案是確定的,絕大多數孩子都會被批評為胡思亂想。
正因為定式思維是不完整,不準確的,因此它往往也就代表了片面與狹隘,當這種思維方式投射到家庭教育中時,所產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家長對于孩子的"異想天開"視而不見,甚至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對其大加打壓,而這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孩子那寶貴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正在遭到一步步的摧殘。
2.最寶貴的財富
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yǎng)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蘇霍姆林斯基
關于人類最寶貴財富的論斷,幾乎在每位哲學家口中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譬如時間、知識、進取心、品德、意志力等等,然而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一點,這些所謂的寶貴財富,我們隨時、隨地、隨手都可以得到。
時間固然不能再生,但卻隨時可以得到,雖然我們可能會浪費掉一些時間,但是只要懂得珍稀就還不算太晚。
除此之外,知識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品德可以不斷熏陶,而進取心、意志力這樣的東西,即使被摧毀了,也還可以在鼓勵下重建。
那么,按照這樣的標準,世界上最寶貴,也是絕對不可能再生的財富只有一個--想象力。
從生理學上考慮,右腦的生理結構決定了人想象力的多寡,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許多孩子一生下來,就在這個領域落后于他人,而這種先天因素就標志著想象力注定不是人人擅長。
其次,想象力的保持難度,也決定了它的珍稀。
根據科學調查顯示:人的想象力隨著年齡增大而降低,想象力最強的人,往往是幼兒園中的小朋友。
當一個人的想象力被摧毀后,盡管他的智力可能毫發(fā)無損,但是決定想象力的好奇心、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卻遠非培訓所能造就的,我們絕難想象,一個已經成年,為世事所累的中年人,仍然能夠保持高昂的好奇心,以及對周邊事物的濃厚興趣。
毫無疑問的是,想象力是人對未知事物在頭腦里的一種虛幻的解釋,正因為有了想象力,才會促使人想盡辦法去實現想象中的事物。而正是在這種實現理想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失敗,繼而不斷總結,又不斷進步,以此周而復始,才最終形成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