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角星圖這么一個復雜的體系中,每一種性格必須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只有這樣,各種性格之間的聯(lián)系和反應才是正確的。我們前面所看到的九型人格”的九種情感特征,是由智利心理學家奧斯卡,依察諾( OscarIchazo)總結排列出來的,他還為這九種性格分別起了名字。這樣,結合早期葛吉夫對“九型人格”主要特征的描述,一個相對完整的“九型人格”體系就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傳統(tǒng)的蘇菲教觀點認為,人們性格中的主要特征實際上暗示了人們遺失的本體特質。依察諾根據(jù)這一觀點,為每一種性格都找到了一種先天的生活狀態(tài),并為這些更高露界的精神和情感生活分別命名。簡單而言,本體的特質往往與表面的性格特征是相反的。比如,屬于害怕類型的人,他們的本體可能是充滿勇氣的;屬于驕傲類型的人,他們的本體可能是十分謙遜的,依察諾把這種更高層次的精神特質稱為“圣意” ( Holy Idea),把更高層次的情感特質稱為“德行”( Virtue)。
正確理解這種更高層次的精神和情感特質非常重要。這些特質與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感覺無關,事實上,它們也不是由平常生活中的那個負責思考和感覺的“自己”所控制的。本體的“圣意”會自動向某個方向發(fā)展,而不受個人思維的控制;本體的“德性”也會自動讓身體做出反應,而不受個人喜好的影響。由于這種高層次的本性往往與我們?nèi)粘5男愿裉卣飨喾?,那是不是只要我們強迫自己變得勇敢,或者變得謙遜,我們就能回到本體的狀態(tài)呢?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這種自以為可以了解自己的做法,實際上和真正的本體——那個對環(huán)境和他人都毫不設防、和諧相處的本體,還相差甚遠。
依察諾的著作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才流傳開來,當時他在智利城市阿里卡( Arica)附近的沙漠里創(chuàng)辦了一個心理精神訓練營。大約有50位來自美洲各國的人參加了這個訓練營,其中包括約翰·利利( John Lilly)和約瑟夫·哈特( Joseph Hart)。后來,他們開始宣傳依察諾的訓練方法,指出依察諾所運用的蘇菲教觀念和葛吉夫的研究有很多相似之處。依察諾通過練習來開發(fā)人的三個大腦”,或者叫人類智慧的三種形式,這正是葛吉夫所說的精神智慧、情感智慧和本能智慧(也叫身體智慧),如圖5所示。依察諾還總結了“九型人格”中不同性格的主要特征,約翰,利利等人把相關內(nèi)容都發(fā)表在一本名為《超個人心理學》(Trarzspersonal Psychologies)的書中,、依察諾最重要的功勞在于,他為九角星中的每個角找到了對應的性格類型,在這九種性格類型有了正確的位置后,我們才能夠解釋清楚不同性格的相互關系。
依察諾在一篇個人記錄中說,他19歲的時候拜了一位導師,在跟著導師學習期間,他接鑼勁了禪宗、蘇菲教和卡巴拉的基本教義。他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過的很多技巧都和葛吉夫的方法有類似之處。依察諾最終創(chuàng)辦了阿里卡學院(Arica Institute),現(xiàn)位于紐約市(New York City)內(nèi)。過在談到自己的貢獻時,依察諾說:“阿里卡并非我的發(fā)明,而是我們時代產(chǎn)物。我為這所學院所提供的知識,并非我的原創(chuàng),而是我從許多不同的信息源那里收集來的。”
依察諾的學生,約翰,利利和約瑟夫·哈特,在《超個人心理學》中對阿里卡訓練有專門描述,這些內(nèi)容推務尤其是依察諾為九角星圖中每一種性格都起了一個形象的名稱,這些名稱成了“九型人格”研究和教學的基礎。在以精神為中心的九角星圖中,每一個尖角所對應的名稱,就是該性格類型最初的名稱。
“九型人格”中各性格的原有名稱強調的是每種性格的負面特征,因為負面特征往往是最明顯,最容易區(qū)分的。比如,8號性格(保護者)對待壓力的態(tài)度是制造麻煩,5號性格(觀察者)面對壓力則選擇退縮。如果不是這種負面特征上的差異,我們將很難區(qū)分這兩種性格。分不清性格類型,我們也就很難找到幫助此類性格進入更高心境的正確途徑。如果我們采訪的對象僅限于僧侶或者那些自我進化程度很高的人,我們可能會聽到從更高層次的精神中心做出的表達,比如: “我從來沒有感到過壓力,我知道一個問題會如何結束”(5號性格——全知),或者“我遵循于我身體內(nèi)流動的力量”(8號性格——無知)。根據(jù)這樣的回答,我們恐怕很難區(qū)分他們的性格類型。
盡管性格的負面差異讓我們能夠更加容易地區(qū)分各種性格類型,我還是覺得過于強調這些特點反而削弱了它們的重要性,讓我們忘記了它們本應成為我們尋找更高層次意識的導師。所以在本書中,為了讓讀者有更清楚的認識,我對九種性格的名稱做了一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