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能力決定發(fā)展?jié)摿τ腥藛栁以趧蜃畲蟮氖斋@是什么,我說是人。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作家是我非常敬重的。他本人在美國一所大學教授文學寫作和加勒比研究,教學之外以寫作為主業(yè)。在和他接觸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語言的準確性。
去植物園散步,他可以邊走邊告訴我們路邊的植物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氣味或者怎樣辨別。每次提到某個信息說之后發(fā)郵件,他都一定會拿出本子記下來,回家后立刻就發(fā)。跟他閑聊讓我逐漸意識到自己使用語言的時候是多么不準確——我經常用“這個”、“那個”來指代事物,描述方位時就說“這邊”或“那邊”,描述距離就用“不遠”或“比較遠”。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讓我解釋清楚到底是哪個,到底在哪邊,到底有多遠。
后來我注意到,他在陳述的時候會說得非常準確,很少用代詞,語言很少有歧義。甚至在蛋糕店里看到不知道名字的蛋糕時,他都會問清楚它叫什么,怎樣拼寫。想想自己有時候見到不認識的詞都懶得查一下,有時候說不清楚事情就干脆放棄不講,有時候覺得沒必要什么東西都知道名字,反正當面一比畫或者用手一指別人就能明白了?,F在想來,自己的寫作不能很快提高,這真沒法怪別人。之前學英語時到處找方法、找技巧,殊不知,捷徑就在于這種日常的積累和準確使用語言的意識。
這些道理貌似一直都懂,也一直覺得自己算是一個肯下功夫的人,但遇到這樣一位作家后,我才看到了什么叫下真功夫,才明白了什么叫良好的學習習慣。后來,我寫了一段文字拿給他點評,本以為已經寫得很清楚的地方居然還是被找出很多歧義。之前常抱怨自己寫得很清楚了別人還是不明白,那次被挑出問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讀者意識”。
從國內讀研開始,已經記不清寫了多少論文,練學術寫作的時候也不知聽了多少遍要有“讀者意識”,要從讀者的角度看自己有沒有寫清楚。但其實只有在真的被人從每句話、每個詞中挑出問題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明白到底什么是“讀者意識”。
這樣的學習經歷是我之前沒有過的,平時即便有人說你寫得不清楚,也很難會像這樣告訴你為什么不清楚,哪里不清楚,怎樣才能更清楚。能給出這樣精準的反饋,需要的不只是耐心,還要有足夠強的表達能力和解釋能力。
我記得高考報志愿的時候準備選英語專業(yè),有人質疑,說英語不過是一個工具,干嗎要把它當專業(yè)。雖然我當時對未來有明確的方向,但卻無力解釋,后來也常聽人評論,說現在的大學畢業(yè)生人人都會說英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不可能有什么優(yōu)勢?,F在我終于明白了,英語的確是工具,但恰恰是這個工具,如果你掌握得好,它就可以給你打開很多扇大門,通向很多不同的世界;如果掌握得不好,就沒有辦法準確地表達自己,就不能讓別人領會你的意思,也就沒有辦法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英語世界使用英語是這個道理,在中國使用中文也是一樣的道理。看上去貌似人人都會說中文,人人都會寫漢字,但事實上,用中文上街問路和做公共演講,用漢字聊QQ和寫文章,這是有天壤之別的。
《紐約時報》中文版曾經刊載過一篇文章,叫《人文學科不該成為冷門》。文章的作者克林肯博格曾在美國許多知名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他在文中說:“每個學期我都充滿希望又十分恐懼,如果我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寫作,我將沒什么可教,而每個學期我都發(fā)現,他們還是不會寫作。他們能夠組合起一串串術語,堆砌起大段大段腹語般的句子結構。他們能夠圍繞碰巧得到的主題和意識形態(tài)概念四散轉移,而僅僅這么做就能得到好成績。但說到清晰、簡潔的寫作,毫無障礙地闡明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描述身邊的世界——做不到?!?
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并讓別人明白,這件看似簡單的事不是隨便就能做到的??梢圆豢鋸埖卣f,在現代社會里,使用語言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發(fā)展?jié)摿?;或者說,能夠找到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來傳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信息,這是在現代社會立足所必需的能力。寫作是一項基本技能拿寫作來說,寫作本身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愉悅感。去年在學院結識了一位來自澳門的訪問學者,她在大學任教的同時也是當地報紙的專欄作家。我發(fā)現她近半年來發(fā)在報紙上的文章都是寫她在劍橋的親身感悟。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也看到過、經歷過,但是看到她親筆寫出那些經歷,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為彼此保存了很多美好的回憶,也為他人貢獻出了很多好的故事和想法。
對于作者本人來講,寫作會讓人變得更精確,更注重細節(jié),更刨根問底,更真切地關注他人。寫作可以把私人的記憶變成群體共享的身份認同,可以把會流走的過去變成凝固不變的歷史。即便非職業(yè)化的寫作,比如日常的郵件,如果能寫得漂亮,也會讓人欣賞和感動。所有這些文字,其實都不是浮于生活表面的一層薄薄的紙。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可以不夸張地說:文字即是人的思想,是生活本身。難怪克林肯博格在其文章結尾時說,“寫作,沒有人找得到一種為這種能力定價的方法……但每一個擁有它的人——不論如何、何時獲得——都知道,這是一種稀有而珍貴的財富”。
回到選專業(yè)和個人事業(yè)發(fā)展的“實用”話題,寫作不僅僅是一個可以怡情的藝術活動。正相反,寫作,以及口頭表達,是每一個人日常都會用到的一項技能。有調查表明,事業(yè)的發(fā)展、收入的多少與人的詞匯量有很大關系。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對等的認可,這種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但語言表達能力往往是其中之一。
從教育的角度看,人們接受的教育最基礎的是讀寫能力,因為幾乎所有的知識都依靠語言留存,即便是口頭傳授的經驗,其內容本身也會受到語言表達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對于歷史的看法往往取決于書寫歷史的人是如何敘述的,而敘述即是用語言表達。那些影響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人,包括政治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等,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通過語言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人,引導大家通過某一個視角看世界??梢哉f,語言的作用不可低估,語言表達能力是領導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可能說,我不想當領導,但事實是,對于語言的使用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讀者意識”也并非只是說作家和普通讀者的關系。在廣義上看,我們表達任何信息,接收信息者都是我們的“讀者”,無論你的讀者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說出別人說不出的話在學院遇到的那位作家告訴我說,“讀者意識”其實講的就是怎樣獲得讀者的信任;如果你的表達中很多地方都模糊、有歧義,那么對方接收不到你想表達的真實意思,可能就不再信任你,從而放棄閱讀。這個道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完全適用的。人與人之間建立關系離不開語言表達。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像作者和讀者間的信任一樣,如果表達不準確、不合適、不得體,都會對人際關系造成直接的影響。
有時候我們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但退一步想想,你真的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嗎?可能很多人都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些東西是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我也相信這一點。但同時,可能很多時候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借助別人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有時候看到一句話會突然覺得這就是自己長久以來想說卻說不出來的。
一個會使用語言的人,一個能夠準確使用大量詞匯的人,就有能力說出別人說不出來的話。這樣的能力,會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而所有這些,如果不是在劍橋親眼目睹了一位作家的日常言行,我不可能有這樣深切的體會,可能文字于我來說至多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我仍舊會沾沾自喜于自己已經算是過關的論文寫作技巧。
我從2011年秋天開始在劍橋讀書。每當別人問我在這邊學到了什么,我總是先想起身邊接觸到的人,以及這些人在不經意間展示出來的經驗和學識。很多人相信真正的教育是靠師長的言傳身教,這一點我在劍橋體會很深。
關于寫作,尤其是學術寫作,很多人參加過各種講座、研討班和研修班,但我從這位作家身上學到的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道理,沒有什么宏大理論,沒有什么框架和系統(tǒng),但往往真正的學習就是發(fā)生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是通過樸素的日常語言引發(fā)的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