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第十九回,唐僧收八戒后,于浮屠山遇到烏巢禪師,浮屠,即浮圖,佛土,乃佛陀的異譯,后多指佛塔。此禪師在浮屠山的香檜樹上弄了一草窩,就住在樹上。非常簡陋樸實,一切隨順自然,沒有什么人工痕跡,卻自然透出莊嚴祥和。書中說:“左邊有麋鹿銜花,右邊有山猿獻果。樹梢頭,有青鸞彩鳳齊鳴,玄鶴錦雞咸集”,正合“平常心是道”之佛理。
這禪師既平常又非同尋常,能預知未來,為唐僧取經(jīng)團隊做了提醒,能傳唐僧《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卻稱之為《多心經(jīng)》。孫悟空因嫌烏巢禪師說“多年老石猴,那里懷嗔怒”,說破其嗔心,惱羞成怒,扯出金箍棒對著烏巢禪師的草窩亂捅,結果是“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行者縱有攪海翻江力,莫想挽著烏巢一縷藤”。
那烏巢禪師在《西游記》中究竟代指什么?生命之真心,真心即佛,不過是法身佛。
成佛最后須三身成就才能真正圓滿,即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三身合一,《法華經(jīng)》中均有印證。成就法身佛,可得根本智,后得智即“分別智”須在業(yè)緣中“轉識成智”的修證中才能圓滿。所以,烏巢禪師被孫悟空問到“這老禪怎么認得他,倒不認得我?”只能如實回答:“因少識耳”。
另外,真心不會有絲毫矯飾,任何壞境、任何狀態(tài)下均有。萬事萬物時刻均在以真實真相坦露真心,但人心虛妄、偽飾難以相應,所以不識得。這也是禪宗偈子:“山河大地皆是法身,黃花翠竹無非般若”之佛理所在。世道之人雖不識得真心,但用得最多的倒是真情、真誠、真愛、真人、真我等概念,其實也是不自覺地依循本真為追求真心。
烏巢禪師代表真心,對應孫悟空代表的心有何差別呢?孫悟空大多時候處于妄心狀態(tài),不嗔恨時,或每遇難救師心切時才顯露真心。真心顯露時,自知靈山之修證路。所以,烏巢禪師點撥唐僧說:“多年老石猴,那里懷嗔怒。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p>
那烏巢禪師為什么要將《心經(jīng)》稱作《多心經(jīng)》呢?
作者通過“多心”二字詮釋世道學佛之人的障境。世人心特別多,心亂如麻,每時每刻都是分別心,哪里能明心之經(jīng)呢,哪里能承擔佛之心脈呢。即使是讀《心經(jīng)》,也幾乎是每字一個心,字字心念不同, 所以,雖讀誦解說卻難明心意,均是因“多心”故,所以稱之為《多心經(jīng)》,也暗指唐僧修行障境。
因此,當唐僧一再追問西天大雷音寺路途有多遠時,烏巢禪師則說:“路途雖遠,終須有到之日,卻只是魔瘴難消。我有《多心經(jīng)》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計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處,但念此經(jīng),自無傷害。”這里實質在告知佛之正法:靈山?jīng)]有所謂的路途遠近,只在于心之魔障,當下魔障立消,即到靈山。暗示唐僧,以后遇到魔障莫在外在上迷執(zhí),在心處下手才是正道。
烏巢禪師公案安排在唐僧收復八戒之后,八戒代表生命之欲,即安排在控制欲望之后,在修行上是具深意的。因為只有正心才能控制欲。此前聚集到的取經(jīng)團隊,代表內觀所在,實質就是要能內觀到生命之性、心、意、欲四個最核心修行要素。但怎么修行要有正確指導,否則必然盲修瞎練。這時必須“見道”,在修行的五行位中,“見道位”后才是“修行位”,才入正修行之道。
怎么才能見道呢?必須開悟。這里反映的正是唐僧的開悟機緣,遇到《多心經(jīng)》而悟到心之經(jīng),且長期以此為依持,這都是修行的核心。所以,書中說:“玄奘法師因悟徹了《多心經(jīng)》,打開了門戶,那長老常念常存,一點靈光自透。”看看唐僧悟到了什么,書中在二十回開頭就有唐僧的一首偈子足以印證,摘錄如下:
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
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
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
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
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
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
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
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
現(xiàn)心亦無心,現(xiàn)法法也輟。
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
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選自劉碩斌老師最新著作《西游記修真解密》)
生命的成功決定于大智慧成就,能否頓悟是大智慧成就的關鍵!
“現(xiàn)代禪悟學研修中心”(ID:DDDWWW111)微信公眾號為您提供頓悟大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