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講解經濟學方面的書籍,最開始是在音頻上聽到這本書的講解,因為內容特別,里面的觀點和內容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有幫助,所以買來詳細閱讀。其實去年十月份我就閱讀完這本書,因為一直忙著,想著也沒那么急,所以拖著沒寫心得體會。但因為讀的很是細致,對書籍內容印象很深刻,正好這段時間發(fā)生的一些事情都可以和這本書中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所以就一直惦記著要寫一篇讀后感,把自己對這本書的理解寫下來和大家分享。下面就來說說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和自己的一些體會。
這本書是印裔美籍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寫的,他在長期的研究和扶貧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窮人越來越窮,富人會越來越富。以前的觀點認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富人有更多的錢投資、有更多的人脈資源等外部的因素。但作者并不認同這個觀點,他認為主要的原因是,長期貧窮的人,會陷入到一種資源稀缺的心里狀態(tài),是這種稀缺的心里狀態(tài),造成帶寬負擔,最終造成了人們的貧窮。這里面的貧窮是指資源的貧窮,不僅僅是指沒有金錢,沒有時間、沒有人際關系等等也是一種貧窮。
書中提及的一些詞匯,以前可能聽說過,但理解上意義會不一樣,稀缺、管窺、帶寬、借用、余閑等,這些詞匯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會在文章中表述清楚。我自己的體會,本書想要表達的觀點是:不是無能造成了貧窮,而是因為貧窮才造成了人們的無能。
首先理解什么是稀缺,舉一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前幾天主持客戶的一個年終述職會議,已進行了兩天帶一個晚上的時間,大家都已表現(xiàn)出疲憊的神態(tài),終于到了要結束的時候。這時,老板開始總結,而我做為主持人此時也在思考該要如何收尾,要總結出兩天一晚的內容,思考下一步的安排等。因為都盼著能早點結束,所以我的總結必須簡明扼要。這對我而言時間就顯得非常緊,偏偏內容又很多,我的內心就有點兒著急。此時此刻,我能做到的就是,全神貫注于自己的總結中,外部的其它因素,包括老板的總結講話、周邊述職人員的反應等等,全部都不在我關注的范圍之內。而事實上,這些本來是一個主持人應該關注的。
你看,這種時刻,實質上我已經陷入到了時間稀缺的心里狀態(tài)。什么是稀缺,就是一種“擁有”少于“需要”的感覺狀態(tài)。一旦有了這種狀態(tài),我們的思想就會自動而強有力地轉向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所有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成了我們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上述案例,當時的我就是自動轉入到“如果再給我一點兒時間就好了”的想要更多時間的心里狀態(tài)上。由于稀缺狀態(tài)已經俘獲我的大腦,這讓我能更加專注更加集中注意力于眼前的事情上。所以短期的少量的稀缺狀態(tài)對我們提升效率完成事情是有好處的,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截止日期即將到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作效率會出現(xiàn)大幅提升的原因,因為稀缺,所以才值得我們關注。
但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稀缺狀態(tài),就會形成“管窺”之見。什么是管窺?通俗一點解釋就是,從縫隙里面或者小孔看事情,眼睛只會盯著管子里面的事情,管子外面的事情都不在我們關注的范圍內。管窺效應的好處是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的專注和集中注意力;但是其壞處就是短視,不能看到整個系統(tǒng),造成思維的零散和塊狀化。上述案例,已明顯的形成了管窺效應,我只關注于我要寫的總結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而老板的總結講話、環(huán)境中的述職人員的反應等等,都是管子外面的事情,全都不在我關注的范圍內。如果是長期的這種稀缺狀態(tài)所形成的管窺之見,就會讓我們忽略掉其它的重要事物,例如,如果工作總是很忙碌,時間資源就會變得很稀缺,于是我們就會只專注于處理手頭緊急的工作,從而形成管窺之見。而管子之外的事情,什么鍛煉、學習、陪伴家人、甚至是充分的休息等等就全部會被忽略掉。再例如,如果貸款很多,負債很多,就會形成對金錢的稀缺心里狀態(tài),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賺取更多的錢以便可以還掉債務,從而形成管窺之見。
長期的稀缺狀態(tài)不僅會讓我們形成管窺之見,更糟糕的是,會讓我們的帶寬減少。什么是帶寬?作者解釋說,帶寬,是對我們計算能力、關注能力、正確的決策能力、堅持計劃能力和抵制誘惑能力的衡量。一旦我們的帶寬減少,形成負擔,就會減少帶寬容量,并會抑制我們的各項基本能力。帶寬負擔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的稀缺狀態(tài)所形成的管窺之見。作者的觀點就是,窮人并不是缺錢缺時間,本質上是缺帶寬。所以,不是無能造成了貧窮,而是因為貧窮使得人們形成了稀缺的心里狀態(tài),并造成管窺之見,形成帶寬負擔,從而造成了人們的無能。所以,是貧窮和忙碌造成了帶寬負擔。但這種現(xiàn)象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下一節(jié)繼續(xù)分享本書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