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學苑】傳統(tǒng)文化中心于上4月6日(周日)舉辦袁立君老師《群書治要·君道》學習報告(十一)。本次的內(nèi)容節(jié)選自《抱樸子》和《漢書》:
【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廟筭不精。而窮兵以侵鄰。猶釤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蝎。減食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span>
大意為:政策法規(guī)不清楚,但是卻使用嚴酷的刑罰來治理亂象。軍隊的預算計劃不夠精準周密,卻傾全國之兵力來侵犯鄰國。就如同割掉莊稼來消滅蝗蟲,砍伐樹木來清除蠹蟲,吞下毒藥來殺死虱子和跳騷,拆除房屋來驅(qū)逐鳥雀老鼠一樣荒謬。
【夫圣人以天下為度者也。不以已私怒。傷天下之功?!?/span>
圣君治理天下,會時時刻刻以天下人的利益來考量。絕不會因為個人的恩怨和好惡,最后傷害了天下的功德。
袁立君老師借用《貞觀政要》的記載,來證明領導者因為不能很好的區(qū)分個人私利和天下大義,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領導者容易犯下四種錯誤。被稱為“四惡”:虐、暴、賊、有司。
《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出納之吝謂之有司?!?/span>
大意為:不注重日常的教化,只是用酷刑嚴懲,就是“虐”。不告誡卻眼睜睜的等著看到下屬犯錯誤,就是“暴”。平時不是有計劃的培養(yǎng)下屬的能力和好習慣,卻突然要求再很短的期限內(nèi)達到標準,這就是“賊害”。幫助別人卻不能盡心盡力,有能力資助卻吝嗇,叫做“有司”。
反此種種,均是由于上位者不能正確區(qū)分“利”“義”,因此放任私欲,不能顧全大局所導致的后果。
所謂“火燒功德林”。處于憤恨狀態(tài)中,上位者決策很容易失去客觀冷靜。而此時身邊若無忠臣再三告誡。便會產(chǎn)生無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才有三國時期蜀國劉備因急于報關羽之仇,而被火燒連營三百里的典故。因此,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懲忿”這一項才成為每個人尤其是上位者必須修煉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