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一生中的“三座大山”】
昨天上午有幸給剛上大學的“小鮮肉”
上第一堂課,原是專業(yè)介紹溝通會,性情至極,順便分享了易得心里藏著掖著的“人生的三座大山” 。
我理解的三座大山是這樣的。
第一座大山是人活著要能自食其力,完成基本的生存和生活。
蕓蕓眾生,多數(shù)人皆為凡夫俗子,需要通過精進習得,掌握求生本領(lǐng),可以身無分文,但卻不能手無寸鐵。得以養(yǎng)家糊口,安家立業(yè),傳宗接代。
第二座大山是人活著需要追求精神層面的富足,活出真性情。
單有物質(zhì)富足,只是體現(xiàn)了人是生物之一類,無異于其他動物?;煦缫簧瑢崬樾惺呷?。需要時時拷問內(nèi)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所走的路是不是朝著這個方向。 不至于臨終一刻,撒手而去之前,都沒搞清楚我為什么而來。
第三座大山乃是放下執(zhí)念,眾生平等。
自己的小家庭處理好了,自己的心靈小宇宙得以安撫了,可以力所能及為眾生萬物做更多的善業(yè),通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專業(yè),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成人達己,不亦樂乎。
如果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去看,我 更樂意將第一階段歸為“自我” 實現(xiàn)階段,因為它更多地受外在因素影響,不努力學好本領(lǐng),難以安身立命,更談不上養(yǎng)家糊口,傳宗接代。
第二階段更類似于成就“本我”,更多地關(guān)注內(nèi)心的呼喚,是對自己心靈的撫慰,是活出真我,真性情的階段。
第三階段雷同于追求“超我” ,其實是“無我” ,不執(zhí)著于“我” 有什么,而是眾生需要我去做什么,我做哪些更有益于眾生。
印象中有個人講過其人生追求的是:“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
從佛學的角度來看,這三個階段可以對應(yīng)到 普通人,小乘修行者,大乘修行者。
普通人關(guān)注吃喝玩樂,
小乘修行者修阿羅漢,即自了漢,只管自己解脫,只了滅度,而不管眾生是不是滅度。
第三階段對應(yīng)的是大乘修行者,不僅自己得以解脫,還關(guān)注眾生,真正的發(fā)慈悲心。
但愿我們的“小鮮肉”志存高遠,不為身困,不為酒困,精進圖強,練好本領(lǐng),和自己心中的三座大山親密接觸。
成就圓滿人生!
趕赴深圳授課路上,分享一本書《中國哲學十九講》,個人覺得,除了馮友蘭老先生的《中國哲學史》之外,就該排到他了。呵呵。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