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在講人生要“把握當下”,但是說的比做的簡單,到底要怎么做?“當下”豈是五指一合,就能夠輕松把握住的?
被未來給綁架的人真心多
先分享一個小故事,是高中時有位老師分享的,她有位大學同學,畢業(yè)后進了一間很大的雜志社工作,日以繼夜地工作,相當拼命,因此不久后就升格為雜志的副總編輯,然后繼續(xù)日以繼夜地工作,有一天他終于病倒了,我的老師到醫(yī)院去探望他,問:“這一次你學到什么教訓?”他回:“下次我應該要事先買更多的保險?!蔽业睦蠋熀軣o奈:“所以你的意思是你要繼續(xù)不顧身體的‘拼命’,賺更多的錢、買更多的保險,然后身體就可以生更多的?。俊?/p>
我們常常像這樣被“未來”綁架,為了很多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感到恐懼、害怕,忽略了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與感受,被恐懼驅(qū)動,做出一些可能偏離自己真正內(nèi)心的決定。
那位朋友被“未來”沖昏了頭,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在“當下”所發(fā)出的聲音,結果就是為了未來還沒有產(chǎn)生的害怕,產(chǎn)生了“保險”的心態(tài),我們可以猜測這是他為了他所定義的幸福,所愿意付出的犧牲。但是,一個無法讓“現(xiàn)在”的自己幸福的人,有辦法讓“未來”的自己幸福嗎?
當然啦,說不定在他眼里生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不是他,所以不得而知,但聽說他后來受不了辭掉工作、跑國外打工度假了,所以事實證明那時的他其實只是“被未來給綁架了!”
被過去綁架的人就更多了
譬如說:“念那個科系出來沒有用,不要去念?!焙唵瓮评恚@樣的言語可能是去念了那個科系的人后來把他念的“沒有用”傳出來的,然后這個“過去”就產(chǎn)生了連鎖的“綁架效應”,久了之后科系沒有用了、人沒有用了,其他也都不用談了?;蚴俏覀円渤B牭剑骸拔矣X得這超出我能力范圍,不是一件我做的來的事?!边@種用過去對自己的認知,定義自己未來做什么的行為,是一種綜合過去與未來的“雙重綁架”,完全忽略了“當下”的自己是有能力去創(chuàng)造改變的。
愛因斯坦也說過:“我們不能用創(chuàng)造問題的邏輯來解決問題?!边@就是說明我們不該為過去所綁架的最佳鐵證。想要能夠做自己和時間的主人,穿梭在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之間,就必須要隨時讓自己清醒,了解自己的感受從何而來,仔細思索后,為自己做一個“整合過去、放眼未來,卻專注在‘當下’”的最好安排。
我有一位好朋友從小到大都是個領袖型的人,總是在前面領導大家、給予大家正面能量,有一天他告訴我,他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根本只是因為害怕孤單,所以才偽裝的很正面,他發(fā)現(xiàn)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有著這個深刻的傷痕,原來大家眼中的那個領導人,不過就是個被傷痕控制、害怕孤單的膽小鬼罷了。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秘密時,一度和自己過不去,覺得自己的人生被過去控制、未來沒有希望。
但這樣想是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停止用不能改變的過去事實去定義未來,或是被還沒發(fā)生的未來恐懼牽絆住,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一顆“活在當下的心”,問問自己,過去與未來先擱著一旁,現(xiàn)在的自己是怎么樣的感受,這些感受從哪里來的、什么原因,然后用心去“相信”,相信自己有能力用“現(xiàn)在”的作為重新定義“過去”,并且開創(chuàng)“未來”。
三個小秘訣,“活在當下”絕非難事,但也絕對不簡單,要真正愿意透過自己每天的生活來鍛煉
■秘訣一、“覺”:用心去覺察
覺可謂“覺察”,簡單來說就是真誠去聆聽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非常難。雖說是一個很自然的動作,但在生活中習慣響應別人期待的我們早就已經(jīng)忘的一乾二凈了。
我今天有沒有最開心的一刻、最糟糕的一刻,什么時候感到憤怒、無力,可以做的練習有每天寫日記、一個人旅行這一類“獨處”的行為,讓自己有時間和自己好好說說話,寫日記可以用一個客觀的第三方觀察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為什么這樣對人、那樣說話。
另一個好方法是“禁語”,試試一、兩天,或是幾小時不要說話,可以聽別人說話、到處走走,觀察自己聽到別人講了什么話而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感覺,或是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置身什么樣的情境,我們很少給自己這樣的功課,真正用心去“覺察”存在于自己內(nèi)在最深處的那個聲音。
■秘訣二、“思”:用腦袋去思考
“覺察”自己的感受后就是要“思考”,這個感受到底從哪里來?可能是過去的經(jīng)驗、未來的想象,自己是不是應該要被這些想法“綁架”?能不能有不一樣的行為、不一樣的表達、不一樣的自己?
最近街頭發(fā)生好幾起砍人事件,當我們大家看到事件發(fā)生后,如果沒有“覺知”,就會被困在過去和未來的恐懼中、不能自拔,會害怕在街頭遇害或是自己胡思亂想。我們該做的是,深吸一口氣,問自己:“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可能來自于我們對于周遭生活環(huán)境的“信任已經(jīng)崩解”,我們真正該進一步深入思考的是,表現(xiàn)出猜忌與不信任是不是真正能夠“重建信任”的方法。
■秘訣三、“定”:用行動去定義
“覺察”感受并“思考”后,我們要做的是決“定”與“定”義,然后產(chǎn)生當下可以做的“行動”。感受的根源可能來自于過去經(jīng)驗或未來想象,但我們該問的是:“在這些感受與思考之后,我們現(xiàn)在可以做什么幫我們?nèi)デ斑M?”
比方說很多人喜歡做“白日夢”,坐咖啡廳里在幻想中徜徉。做夢是好事,因為面對了自己的感受,可能也思考過為何愛做這個夢,接下來繼續(xù)想:關于這個夢想,我現(xiàn)在可以做什么能力可及的事,讓自己往他更靠近?這樣才是建立在未來的美好想象,“專注當下”、筑夢踏實的真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