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其內涵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學者解讀者甚多,各家“老子”呈現出不同的面相。但對于《老子》的本意,至今無人能給予全面、正確、唯一、權威的解讀,這也正是《老子》的魅力所在。
大多數人讀《老子》原文之初,備感晦澀,后來讀得越多,困惑也越多,對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沒有絲毫感悟,卻對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了切身的體會。其間主要有五大困惑:困惑之一,對圣智、仁義、巧利的認識,不知為何要“棄絕”;困惑之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知其“益”,不明其“損”;困惑之三,“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不知因何而少;困惑之四,“無”、“有”為何放在全文第一章,此處必有深意;困惑之五,“吾道甚易知,甚易行”,為什么都說《老子》深奧難懂?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有困惑必有障礙,是什么障礙迷惑了心智?其一,以歷史名人故事驗證老子智慧,以儒家思想解釋老子思想;其二,以儒家思想混雜著禪宗開悟對《老子》進行解讀??偠灾且宰约褐J識來解讀老子之思想,現行大多數解讀《老子》的文章和書籍,其思想認識沒有脫離儒、佛兩家的約束,是儒家的老子或是佛家的老子,這好比以華氏溫度值來評價攝氏溫度的感受。所以本人以為,對《老子》的困惑不是邏輯和文法上的錯誤,而是認識方法和價值體系上的誤區(qū),這也是至今沒有人能接近老子的本意對《老子》進行解讀的原因所在。所以本人旨在為人們提供另一條解讀《老子》的新思路。敢言其為新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幾點:
第一,以“自由、發(fā)展、和諧”的思想理念解讀《老子》。“自由、發(fā)展、和諧”是社會所有思想共同的認識,各哲學學派、各家宗教無論理論有何分歧,此三者可以說是各家共識,是各學術思想的交集所在?!独献印吠ㄆ灤┲杂?、發(fā)展、和諧的思想,自由是個體的自由,發(fā)展是共同的發(fā)展,和諧是各方面關系的和諧。“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僅是人的最高品德,更是對自由和發(fā)展的原始解釋?,F代對“自由”的定義是以自我不受阻礙和限制為基礎進行定義的,而老子的“自由”觀是以對他人的發(fā)展不加阻礙和限制為基礎的,所以老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自由的本質?!吧笾?,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正是對自由、發(fā)展的最好闡釋,也是最本質的解釋。
第二,把《老子》作為一種認知學。老子之“道”是從“無”、“有”兩元角度來認識人和事物的方法,其實是陰和陽的另一種說法,其角度只在“無、有”,目的只在尋找萬物發(fā)展規(guī)律而“抱一”,發(fā)現事物的歸宿而知“根”守“靜”,以此為基點建立了對事物認知和評價的知識體系,提出了“無為”、“無爭”等指導社會實踐的基本理論。與老子的認知學相對應,現代自然科學是一種傳統的認知方法,以自然科學方法認識事物,大到事物的組成、結構、材質、狀態(tài),小到分子、原子、化學結構。老子稱這種認識方法為“學”,“為學日益”,其結果是越學越多,學科分類也越來越復雜。
第三,把《老子》絕棄“仁義”思想作為一種價值評價體系來認識。“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不是對圣智、仁義的否定,而是對以圣智、仁義為評價結果的否定,否定的是“圣智、仁義”背后以利益為參照點的社會評價體系。老子之“道”與儒家傳統思想區(qū)別的關鍵點是評價體系參照物和參照點的不同。其他各類思想學派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除《老子》和佛家思想以外,現代流行的思想學派主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的利益取向為價值判斷標準。而老子之“道”是以規(guī)律為中心,以人的發(fā)展是否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標準。佛家擺脫了以人為中心研究人的方法,思想也上升到萬物歸宿的層面,但中國佛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過多地關注了人的利益,佛家的禪宗對事物的認識受老子“道”的思想影響,部分思想與《老子》本意最接近。
第四,在于《老子》一書結構的解讀。據傳,現代通行版本前37章是《道篇》,后44章為《德篇》,共81章。本人發(fā)現每九章可歸為一個單元,全文九個單元,暗合九九歸一之意。每個單元突出一個主題,九大主題幾乎涉及人生和社會關系的所有問題。
第一單元 道的概論
第一章 事物的認知
第二章 認識評價的誤區(qū)
第三章 影響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主導因素
第四章 道的特點和作用
第五章 遵從“道”的基本原則
第六章 道是萬物之根
第七章 道的價值
第八章 符合道的思想行為標準
第九章 個體思想行為的極限性和發(fā)展變化的階段性
第二單元 人的認識論
第十章 真正的人、純粹的人
第十一章 “有”和“無”的關系
第十二章 本體之本
第十三章 人在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和狀態(tài)
第十四章 悟道的路徑
第十五章 “道”者的思想行為理念
第十六章 事物發(fā)展的終極歸宿
第十七章 社會管理的評價
第十八章 “道”缺失后的社會形態(tài)
第三單元 道的評價體系
第十九章 以利益取向為坐標的社會評價體系
第二十章 價值體系失準下的個人選擇
第二十一章 道的特性和價值
第二十二章 應對復雜的社會變化
第二十三章 維系關系的根本要素
第二十四章 在道者的思想行為準則
第二十五章 道的來頭
第二十六章 事物的內在根本
第二十七章 外在的認定標準
第四單元 社會管理學概要
第二十八章 領導者的基本素養(yǎng)
第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章 天下管理權之爭
第三十二章 崗位管理
第三十三章 個人基本素養(yǎng)
第三十四章 合格的管理
第三十五章 大道簡易
第三十六章 管理的秘訣
第五單元 “生”的內涵
第三十七章 本色的自我、本色的世界
第三十八章 約束人際關系的要素
第三十九章 各守其道
第四十章 生存本質的內在原理
第四十一章 檢驗規(guī)律的標準
第四十二章 萬物發(fā)展的原理
第四十三章 生命力的實質
第四十四章 人的生存相關要素
第四十五章 表象與本質
第六單元 “?!钡脑慈J知境界
第四十六章 避免災禍
第四十七章 把握未來
第四十八章 正確地認知
第四十九章 待人接物的心態(tài)
第五十章 端正生死觀念
第五十一章 正確認識“功成”
第五十二章 固守根本
第五十三章 追求本質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第五十四章 功德心
第七單元 “福”的源泉之自我修養(yǎng)
第五十五章 修“德”于內
第五十六章 “玄同”內外
第五十七章 “無” 以處事
第五十八章 做人要“正”
第五十九章 生產和消費的原則
第六十章 內部關系的處理
第六十一章 對外關系的處置
第六十二章 心想事成
第六十三章 萬事如意
第八單元 制“勝”之道
第六十四章 順其自然的發(fā)展意識
第六十五章 統一思想的目標管理
第六十六章 虛實之間的交換法則
第六十七章 行“道”的簡易規(guī)程
第六十八章 無敵者無敵的勝戰(zhàn)法則
第六十九章 對抗相持的精神勝利法
第七十章 行道者貴
第七十一章 自知之明
第七十二章 自愛之貴
第九單元 疑難問題與發(fā)展的歸宿
第七十三章 如何處理超出人們認識范圍的問題
第七十四章 事物發(fā)展變化中出現變異和管理空白的處置
第七十五章 忌損人利己
第七十六章 正確認識強弱的本質
第七十七章 “天道”與 “人道”的區(qū)別
第七十八章 本質與表象的關系
第七十九章 人際關系惡化的處理
第八十章 老子的理想國
第八十一章 從利益觀的角度對“道”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