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講,中國企業(yè)在經營管理領域與跨國公司至少還有20年的差距,很多人可能不認同這個結論,覺得今天很多歐美企業(yè)都不行了,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其實不然。中國企業(yè)與跨國公司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早晚有一天我們的企業(yè)也會面臨他們今天所面臨的困惑,也會出同樣的問題。中國人之所以出現這種浮躁、狂妄,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在外面看跨國公司,根據媒體的報道去臆想,并沒有在跨國公司真正工作過,他們并不了解跨國公司,更沒有深入跨國公司內部進行調研,所以得出了很多不切實際的結論。
用系統的員工培訓體系為轉型做支撐
一個企業(yè)要想轉型成功,就要在提升員工業(yè)績的三要素上做文章:動力、能力、方法論。動力來自愿景,知道企業(yè)會往哪個方向走,會成為一家什么樣的公司,讓員工看到未來,看到希望,看到自己努力工作的前景和回報。一個沒有愿景的企業(yè)可能會賺錢,卻不可能走得遠,因為大家沒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能力來自專業(yè)訓練,來自培訓,來自上司的指導和培育。即讓每一位員工具備做好本職工作的技能和本領,而不是在理念上做文章,要實實在在地教會大家如何去做,比如如何做演講,如何談判,如何做計劃等等,樹立“先培訓、后上崗”的理念。方法論一般來自經驗的提煉、外腦的咨詢,是成功人士在多年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來的一些流程、工具、方法等。有了方法論,就可以提高組織智商,減少重復勞動,少走彎路,少繳學費,讓普通人做出優(yōu)秀的業(yè)績,不再讓員工摸著石頭過河,用規(guī)定動作代替自選動作。
◎ 警惕“淺思維”培訓誤導員工心態(tài)
目前中國市場最紅火的兩類培訓都是基于成功學演變而來的:一類是針對那些剛參加工作不久,看不清未來,既沒有明確的追求,也沒有明確的方向感的年輕人,他們需要勵志,需要榜樣,需要激情,所以應運而生了很多專門做這類激勵式培訓的公司,里面的培訓老師很快就能把大家的激情調動起來,讓大家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另外一類是針對那些已經賺到第一桶金之后感到迷茫的老板們,他們在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之后迷茫了,困惑了,不再有激情,不再有夢想,不知道活著到底為什么,靈魂沒有歸宿了,所以有些公司專門做這一類的培訓,美其名曰“靈魂按摩師”,專門對那些處于無聊狀態(tài)的老板們進行撫慰。
不過,我的一位朋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幾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沒有上過成功學的課,幾乎所有沉溺于成功學的人都沒有取得成功。當然這里所說的成功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有錢,而是受人尊敬,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是一批有社會影響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不過在有些行業(yè)中,成功學還是很有市場的,比如培訓界、保險界、直銷界、醫(yī)藥界等等,因為這些領域競爭非常激烈,員工壓力非常大,所以很多企業(yè)不得不借用成功學的一些手段來激發(fā)員工的斗志。但是這種模式不可能持久,員工玩命干上一兩年后就開始迷茫,因為總也無法接近目標,等到絕大多數員工發(fā)現根本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時,只有選擇離職。于是這些行業(yè)陷入了一種怪圈,極少數人爬上去,大多數人逃出去,每過兩年就換一批人,新來的人繼續(xù)進行洗腦式培訓,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
要知道,那些看似熱鬧的“淺思維”培訓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中國企業(yè)要靠這些東西去征服世界是永無可能的。一個人要成功,需要有天賦、知識、技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成功學能把人的激情調動起來,卻不可能給大家方法論,更沒有走向成功的路線圖??纯唇裉熘袊?a style="color: black;" target="_blank">培訓市場就不難發(fā)現,培訓圈越來越娛樂化,盡管風趣的演講對學員來說聽著比較輕松,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卻不能本末倒置。一個講師不在內容上做文章,不是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上升到理論,而是東拼西湊“玩花活”,在表現形式上做文章就麻煩了。過去是在企業(yè)里做到一定位置之后才有資格出來講課,但是現在,任何人只要接受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按照編劇寫好的劇本,按照導演的指令就可能做培訓師。而那些聽課的人們也不問講師的出處,不管他們是否有足夠的管理經驗,于是中國出現了10萬人的培訓大軍,很多公司用工業(yè)化的方式批量制造講師,用制造業(yè)的模式來經營培訓公司??墒谴蠹抑灰晕⑾胍幌刖蜁靼走@其中的問題:假如生病了你們會找那些從來沒有學過醫(yī),也沒有任何實戰(zhàn)經驗的人給你看病嗎?
于是乎,中國的培訓市場出現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局面,各種江湖派別應運而生,比如格言派、幽默派、激情派、煽情派、歷史派等等。不過,不管是哪一種模式,講師們所說的都是絕對正確的理念,所以不會有人去懷疑,但是有些卻是“永遠正確的廢話”。大家聽到的是一些經典的總結和道理,或者是在某一個點上的突破,即抓住大家感興趣的一個點來做文章,單一維度、單一話題,你不能說它錯,但是很多人忽視了這些點正確的前提條件和邊界條件。盡管大家聽了感覺很有同感和共鳴,但是回到自己的公司卻不知道如何運用。因為學到的是概念而不是方法,講師談論的是應該做什么(What),而不是如何做(How)。當然這類培訓對喚起人們的學習熱情,對于那些沒有任何經營管理知識的人來說,還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