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作家劉元卿,在一篇題為《猱》的短文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猱的體形很小,長著鋒利的爪子。老虎的頭癢,猱就爬上去搔癢,搔得老虎飄飄欲仙。猱不住地搔,并在老虎的頭上挖了個洞,老虎因感覺舒服而未覺察。猱于是把老虎的腦髓當作美味吃個精光。
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詮釋上面的故事,是恰如其分的。經濟生活中,類似的行為也很多。有很多的企業(yè),由強變弱,最終慘遭淘汰。盡管這些企業(yè)敗走麥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缺少一種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安而忘危,缺少遠慮,對面臨的危險認識不足、準備不足,最終導致企業(yè)失敗。企業(yè)的發(fā)展始終伴隨著風險。對于企業(yè)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沒有危機意識。他們有的只看到企業(yè)發(fā)展的有利因素,而忽視了潛在的風險;有的只看到對手的弱點,卻沒看到自身的不足。必須看到,我國邁入WT0門檻后,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如果缺少應有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那么在與跨國公司的競爭中我們將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