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儒釋道醫(yī)武,乃至民間功夫,在傳承的過程中,并不保守,因為,大道從來少人求,求道之人慧根拙;言語道斷不可授,磨礪比喻亦難悟。
??????? 此中原因有三:
??????? 其一,徒弟要有比較好的國學底蘊才好理解道的精髓所在,文以載道嗎,否則,就會沒有了基準和參照系,這樣,就會理上不開竅,身心難入手,不容易與生命的本體碰面。
???????? 其二,徒弟的基礎不夠,接不住功夫。身上的通透度、敏感度、沉潛度,不通、不靈、不顯,自然就不好理解形而上的思維和本體性的功夫。
????????? 其三,真法并不是沒人講,而是此中有真意,語言難說清,所謂的言語道斷,不可說兮也。并不是不可說,只是由于“內修本是自家事,冷暖自知難說清”,因此,實際講課時,老師多愛打比喻,愿意用形象化的語言,來開啟學生的悟門;并且還要通過形體上的吃苦鍛煉,來磨礪心性;通過做事情的忙碌雜亂,來磨礪心的定力和專一。
???????? 盡管有以上原因,國學和太極拳,或文武之道,如果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在傳授國學或太極拳最佳時期,這里指的是師父、或者儒家謂之的先生一定還年富力強,也不能太年輕。太年輕沒有閱歷,年齡太大精力會不濟;這個時期,如果沒有好的授記弟子、長期跟隨的徒弟、從小修學國學、誦讀經典的學生,則道統(tǒng)將得不到很好的傳承。
???????? 古人求學問不為他人,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顯擺炫耀,而是為了把飄逸而出、雜亂迷茫的心收回來,安頓好。
??????? 古人講,人不立志,沒有落手處。因此,不管學什么,關鍵的關鍵是立志。
??????? 以前到武當派學功夫,老師往往先教練一個“大字莊”,這個莊法很簡單,就是兩腳與肩等寬,或略寬于肩,兩臂從兩側抬起,抬至于肩平的高度,手指指向身體的兩側,手心朝下,保持這個姿勢,不動,時間越長越好。兩手舉起不動的時間越長,對于初學者來說,很痛苦,如果學者受不了,很多人就會偷偷溜走,不再學功夫。這時,老師說,這個學生和我沒有緣分。
??????? 究其實際,是這個學生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學太極拳,以及國學的大忌。
??????? 從前,楊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楊露禪,教兒子楊健侯練拳時,最初,練得很苦,比如,要蹲著身體,在八仙桌下面練拳,練得楊健侯腰酸背痛,行走無力,四處打轉轉,要自殺。
?????? 為什么要吃苦,為了鍛煉出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沒有意志力,國學與太極拳的修持,就不能落到身心性命中。
?????? 為什么要考驗求道、求學的人,因為沒有求道、求學之心力,何談學道、問學問,切己研幾?
?????? 能吃苦,有意志力,并立下志向,發(fā)下了親近善知識的大愿,則師父、老師教時,就有了下手處,從而教一個,成就一個。
?????? 曾國藩曾說過,看一個人是否有成就,只看三點:
?????? 一看,是否早睡早起;
??????? 二看,是否讀圣賢書;
??????? 三看,是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對比一下,當代很多人,恰恰這三點做得不夠好。
?????? 當代人,特別是城里人,普遍晚睡晚起,而以前,每一個修學國學與太極拳,或者說文武之道的人,都要做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內外整潔。
?????? 這里的內外,涵蓋著清掃室內外,更包含著聞雞起舞、誦讀經典等身心性命層面的整潔。練武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清理身體內的淤積、雜亂;誦讀國學經典,是為了讓經典的話語,占位于意識層面,從而建立國學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