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周易》中的“道”
《易經(jīng)》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并被儒家尊為“五經(jīng)”之首;上古三大奇書?!兑住肥聦嵣鲜前斯糯摹哆B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jīng)失傳。一般《易經(jīng)》即指《周易》。
《周易》起源相當(dāng)早,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間認(rèn)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的哲學(xué)著作(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孔子的論語)為早。
廣義的《易》包括《周易》和《易傳》。由于《周易》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內(nèi)容在春秋戰(zhàn)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孔子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在宋代歐陽修之前,歷代一直認(rèn)定是孔子之作),又稱為《易傳》,以解讀《周易》?,F(xiàn)今學(xué)者多認(rèn)為《周易》七卷書中最早的《易傳》是戰(zhàn)國時代的作品。
《周易》以一套符號系統(tǒng)來描述狀態(tài)的變易,表現(xiàn)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xué)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交替的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雖然秦朝時已普遍認(rèn)為《易經(jīng)》可用以占卦筮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xué)、宗教、醫(yī)學(xué)、天文、算術(shù)、文學(xué)、音樂、藝術(shù)、軍事和武術(shù)。自從十七世紀(jì)開始,《易經(jīng)》也被介紹到西方。
1、陰陽就是道
系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并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rèn)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钡?,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2、道的衍生與變化
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币捉?jīng)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jīng)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jù)。
㈡、先秦其他經(jīng)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且)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黃帝內(nèi)經(jīng)·道原》)
“一者,道之本也,胡為而無長?!酢跛?,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礭于四海。何以知□之至,遠(yuǎn)近之稽?夫唯一不失。"(《黃帝四經(jīng)·十大經(jīng)·兵容》)
㈢、《道德經(jīng)》中的“道”
“道”字見于《老子》(《道德經(jīng)》以此為篇名)。道家、道教奉老子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1、什么是道?
《道德經(jīng)》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雖然可以被履行(可道),但其實質(zhì)并非行道之法所能完全囊括(非常道)。
道雖然可以被討論、命名(可名),然其實質(zhì)并非言語所能形容(非常名)。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謂“一”,即是所謂的本體論的“本體”、現(xiàn)代西方的存在哲學(xué)的“存在”,此“一”者,即指萬物統(tǒng)一的本質(zhì)。
“一”本身便不可思議,因為可思議者必須分辨能思議與不能思議之事物,此即是分別心,即是“二”,即是“陰陽”,等而下之而有萬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議,是故“道”更加無可言說,無可思議判別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可指可以實踐的“道路”、理論體系的“根本”,與此不可言說之“本體”、更甚于本體之上的超出有無存在的“概念”,后者即是無法討論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論、切實可行的事物。
2、不可用言語表達
《道德經(jīng)》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span>
王弼對此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span>
一般來說,這里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dāng)?shù)摹馈?,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span>
由于人認(rèn)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zhì)。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cè)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所以老子在《清靜經(jīng)》后來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span>
但盡管道的本質(zhì)不可言傳,但包括《道德經(jīng)》等典籍都在言說道,“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實際上不是在言說道的本質(zhì),而是言說道的存在,即是道的本質(zhì)雖然無法具體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但也止于“祂存在”而無法進一步言說。這和現(xiàn)代西方的存在哲學(xué)的“存在先于本質(zhì)”異曲同工。
3、衍生萬物
《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意指“道”是所有創(chuàng)造自然,及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此處,老子道出宇宙發(fā)源形成論。道家的太極印正是體現(xiàn),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4、道在萬物之中
《道德經(jīng)》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里頭,地的法則在天里頭,天的法則在道里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fā)展路徑。路徑是事物規(guī)律的外在體現(xiàn)。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tǒng)一了。
實際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萬物中?!墩f文解字》:“道”,從,從首,謂長行,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所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意即面向哪里,道在哪里;走到哪里,道在哪里。
5、道與德的關(guān)系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guī)律,為用。
㈣、《莊子》中的道
《莊子》是道家另一部經(jīng)典作品,里頭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1、無處不在
《莊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這么一段:
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鼻f子曰:“在螻蟻?!痹唬骸昂纹湎滦??”曰:“在稊稗?!痹唬骸昂纹溆滦埃俊痹唬骸霸谕哧??!痹唬骸昂纹溆跣??”曰:“在屎溺?!睎|郭子不應(yīng)。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zhì)。正獲之問于監(jiān)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薄皣L相與游乎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旡所終窮乎!嘗相與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diào)而閑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莊子在此回答東郭子問“道是什么”,大意是說:“‘道’是無始無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人要學(xué)道的話,當(dāng)看鼻涕蟲,當(dāng)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過,才能觀見‘道’的法則與偉大。
㈤、《呂祖明道說》對“道”字的解釋
《呂祖明道說》認(rèn)為“道”字從“首”從“辵”,“首”指“先天一炁”;“辵”義為乍行乍止?!坝邢忍煲粸胖来嫜伞:窝灾??性非此道不能圓,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說。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為造化之跡,而為二氣之良能者,亦此道也?!薄笆渍呦纫?,取先天一炁之義也;辵者乍行乍止也?!?/span>
㈥、《修道百問》對“道”的解釋
什么是道?
道,無形無象,無聲無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但卻是產(chǎn)生天地萬物,主宰天地萬物的總能源。
道,又名真空、性、靈、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經(jīng)典里,名稱叫法不一,但本質(zhì)指的都是一個。
道是產(chǎn)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們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夠見道,此謂“為道日損”。可惜的是,當(dāng)今大多的修道者和學(xué)術(shù)研究者,不是“為道日損”,而是“為道日增”,總想通過有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認(rèn)識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