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永公司有一家生產塑料配件的供應商:叫迪怡公司;其原材料來自另一家供應商叫厚集公司,生產泡沫,它是世永公司的二級供應商,泡沫材料直接交付到迪怡公司,成型后給世永公司。
四月二十日,世永公司向迪怡公司定購900件泡沫配件,同時向厚集公司訂了泡沫(編號:W76-11),最終產品于五月十九日到貨。六月十日,世永泡沫質量部發(fā)現(xiàn)900件中的560件誤用了另一種類似泡沫(編號:W76-01)。經調查發(fā)現(xiàn):
1)W76-11,材料阻燃級(顏色偏黃,比重較重),而W76-01,材料EPO(顏色偏白,比重較輕);
2)3月份厚集泡沫曾發(fā)送11,000件W76-01到迪怡公司;
3)兩種泡沫配件是共用一套模具;
4)厚集兩種泡沫包裝箱的標識都是W76;
世永公司質量部立刻投訴迪怡公司,內容如下:
問題點: 560件泡沫使用錯誤,
要求:KS機型(UL認證)使用W76-11(阻燃型);KB機型使用W76-01。
原因:
1)厚集未在箱外標識注明區(qū)分;
2)迪怡進貨時未對泡沫進行檢驗(核對進貨單與產品及標識);
3)迪怡沒有對原材料做到先來先用;
4)迪怡在生產時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泡沫材質的不同。
對策:
1)世永的采購員補訂560件W76-11泡沫;迪怡立刻重新生產,盡快發(fā)貨;
2)迪怡在W76-11箱外做好《阻燃》的標識;
3)迪怡將糾正后的圖紙交到世永;
4)兩個廠必須制定糾正預防措施,要求每一個主管及員工不再發(fā)生類似錯誤。
次日,迪怡質量部長回執(zhí)闡明如下原因:
1)厚集在箱外標簽卡使用錯誤,導致無法分類;
2)世永采購部下訂單時,未先通知我司更改泡沫材質;
3)世永質量部通知不及時,生產完畢后才通知到我司,已經生產560 件;
4)世永未提供更改泡沫材質樣板,我司無法分明泡沫材質問題。
迪怡公司完全不承認錯誤,將皮球踢回了世永。
另外一個細節(jié),據世永公司技術部門的設計,世永公司對要求高的客戶交付阻燃級產品KS機型;而沒有提要求的則使用便宜的EPO材料,做成KB機型,材料成本低6%,而材料在產品的總成本中占45%,利潤為11%。
討論:
1. 從供應鏈的角度分析供應商質量管理中問題。
2. 如何避免類似事故的發(fā)生?
點評:
當產品質量不合格品發(fā)生時,立刻做出的反應是供應商出了問題,來料檢驗出了問題,當事人出了問題。這種反應是非常正常的,但不是一個成熟的企業(yè),一個有經驗的質量部,一個訓練有素的質量管理人員的措施,同理,供應商的反饋也反映出類似的作風,推諉不是解決方案。質量大師戴明曾經指出,如果發(fā)生質量問題,首先不是要追究操作者的責任,而是尋求流程中漏洞,管理上的瑕疵。好像戴明這句話就是針對這個案例的點評。在解決個案的產品質量不合格之前,對兩家公司的質量管理、質量意識要做一個提升。
案例中呈現(xiàn)的問題并不復雜,根源還在于整個供應鏈上的流程管理沒有鏈接上,各自為政。
簡單地說,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后,最好能形成不同的產品,或者成為一個產品的不同選項。在產品編碼、訂單及BOM表中完全區(qū)分開來。否則,類似的質量事故還有可能接二連三地重復再發(fā)生。
在這個案例中,還可以運用的一項技術是IE工程中的防錯防呆,作為改進方案中的永久性的措施。在不顯著增加成本的條件下,利用形狀、顏色、標簽重量等措施進行辨別。最佳手段是工裝夾具的區(qū)分,而不是靠操作者的警覺來判定,人總會出錯的,懸梁刺股在這里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防錯防呆的目標是讓操作者“想錯都沒有機會、沒有辦法出錯”。
從成本分析角度再考察這個案例,材料成本使用W76-11(阻燃型)的KS機型(UL認證)比使用W76-01泡沫的KB機型低6%,而材料占總成本的45%,兩個產品使用不同的泡沫材料,成本相差2.7%。這2.7%就是利潤的來源,對于加工行業(yè),應該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字,但如果為了區(qū)分這兩個產品所花費的成本,包括管理成本,訂單成本,系統(tǒng)維護費用,材料的庫存成本,制造成本,缺貨成本,及可能出錯造成的質量損失成本等,若是計算下來大于2.7%,則將兩個產品合并為同一種原材料,都做成高等級的阻燃型,還增加客戶的滿意度,也不失為一種可替代的解決方案。
還有一個細節(jié),四月二十日,世永公司向迪怡公司下的訂單,到貨日期是五月十九日,發(fā)現(xiàn)日期,也應該是使用日期六月十日,泡沫配件一般來說,屬于非關鍵物料,生產容易,再有一個特點是體積大,可以看出,世永公司是提前一個月下的訂單,在倉庫里又放了二十天,這只能說明,世永公司的計劃管理過于粗獷,時間是一種浪費,庫存也是一種浪費,資金積壓還是浪費。我們要重溫一下石川馨的質量理念,石川馨認為,質量不僅是指產品質量,從廣義上說,質量還指工作質量、部門質量、人的質量、體系質量、公司質量、方針質量等等。他認為,全面質量管理(TQC)在日本就是全公司范圍內的質量管理。具體內容包括:
①所有部門都參加的質量管理,即企業(yè)所有部門的人員都學習、參與質量管理。為此,要對各部門人員進行教育,要“始于教育,終于教育”。
②全員參加的質量管理,即企業(yè)的經理、董事、部課長、職能人員、工班長、操作人員、推銷人員等全體人員都參加質量管理,并進而擴展到外協(xié)、流通機構、系列公司。
③綜合性質量管理,即以質量管理為中心,同時推進成本管理(利潤、價格管理)、數(shù)量管理(產量、銷量、存量)、交貨期管理。
應該強調,使用“加強來料檢驗”在這里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們常常能看到,產品的質量不合格的改進措施中少不了有這么一條。雖然看起來“加強來料檢驗”作為糾正措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它可能將問題的實質部分掩蓋掉。檢驗并不產生質量,質量不是檢驗出來,而是生產出來的,質量是設計出來的。作為這個案例的點評最為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