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有一個遠大的理想,那就是——長大以后做一名偉大的數學家。在1993年夏天理想破滅,轉化為曾經的夢想……
大學時,沒有理想和前途的指引,只是去單純的學習知識。因為不想成為一個陶瓷工藝工程師,大學四年處于人生的迷茫期……
畢業(yè)后,奔波于齊魯大地,做過許多嘗試,尋覓做人的真諦。驀然大悟:一、有膽量,有逆商,至于死地搞經營;二、有底蘊,有高度,去體面的賺錢。前者于我,不可行也;后者于我,可實現也。即做——有知識、有底蘊和有高度的人,有價值的人和無愧于自己的人。
知識,指前人對于經驗的總結,可以通過學習獲得;
底蘊,指內心蘊藏的才智和見識,是知識的升華;
高度,指知識和底蘊的系統(tǒng)性,是一個眼界問題。
而有價值的人,是指貢獻自己的知識、底蘊和高度——“修身、持家、治企”而已;無愧于自己的人,是指有自己的道德底限——“雖不信佛,但有一顆佛心”是也。
先擁有知識,而后提升底蘊與高度,是短期的方法論。而如何提升底蘊與高度呢?當時悟道:多接觸有底蘊、有高度的人,然后還有一個時間維度。遂擬定提升底蘊與高度的行動方案:
1. 備考并考取國內名校的MBA,系統(tǒng)學習管理理論知識,接觸名校的老師,了解他們的底蘊與高度是如何修煉成功的;
2. 通過MBA的學習,提升職業(yè)檔次,保障接觸面的人員層次提升,總結和明晰他們的底蘊與高度是如何修煉成功的。
七年之后,又一次經歷的個人成長的瓶頸,就在今天。但今天,在參加公司會議時,我第一次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在知識、底蘊與高度之間,架設了方法論的工具。模仿的底蘊與高度,畢竟缺乏內功心法的指引;方法論錘煉出的底蘊與高度,將成為個人的獨特競爭優(yōu)勢。
至此,“知識、底蘊與高度”的方法論成型,實現了從一個“偷拳”之人到一個有“正宗內功心法”的“武林”人士。悟道如是,可以傳家矣,可以無憾也。
再一次溫習:人力有限,方法論無窮。